巴拿馬運河——世界橋梁
巴拿馬運河小檔案
河流總長:81.3千米
發源地:大西洋利蒙灣
河流注入:太平洋巴拿馬灣
“巴拿馬”這個詞來自印第安語,意思是“蝴蝶之國”。16世紀初,哥倫布在巴拿馬沿海登陸以後,發現了這裏成群飛舞的彩色蝴蝶。於是,他使用當地印第安人的語言,將這個地方命名為“巴拿馬”。
巴拿馬運河是一條從大西洋的利蒙灣通到太平洋巴拿馬灣的巨大河流,它全長81.3千米,最寬的地方有304米,最窄的地方也有9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運河之一,有“世界的橋梁”之稱。
巴拿馬運河的曆史背景
在遙遠的殖民時代,巴拿馬地峽是連接太平洋與西班牙宗主國的重要交通樞紐,每年一度的波托弗洛交易會吸引了歐洲各大商行的代理商,在這裏,成噸的秘魯白銀與歐洲貨物進行著有利可圖的交易,巴拿馬也因此變得日益繁榮。然而,這並沒有改變它從屬的地位。
18世紀,巴拿馬是西班牙的領地,19世紀則成為新興的哥倫比亞共和國的一個省。也許是那個時候,人們發現了這座城市的重要價值。隨著商業的興盛,人們對航運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們發現在狹長的巴拿馬地峽開鑿一條運河,溝通兩大洋,將會是另一番壯舉。
早在1523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就曾明確提出了開鑿一條中美洲運河的主張。
1534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下令對巴拿馬地峽進行勘查,並做了開鑿的準備。後來又經過一些變動、偵察,開通運河的提議又被提了出來。
人們看到在經濟上,開鑿運河的好處不言而喻,隨著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運日益發達,一條更為便捷的航路顯然會帶來很多好處。但是,最終下令開鑿巴拿馬運河的是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這是他任內的主要功績,他也因此被美國人民雕入總統山。
重要的“世界橋梁”
巴拿馬運河位於美洲中部的巴拿馬地峽,東臨大西洋,西接太平洋,連接了南、北美兩個大陸。因為這裏地勢十分狹窄,再加上巴拿馬運河起到了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航運的作用,所以它被稱為“世界的橋梁”。不僅如此,巴拿馬運河獨特的地理位置,還使得它成為了南、北美洲的天然分界線。
同蘇伊士運河一樣,巴拿馬運河的開通也是建立在巴拿馬人民的血肉和淚汗上的。它記載了巴拿馬人民的辛酸和苦累,同樣也記載了帝國主義的掠奪和侵略,它就是一條閱盡了曆史滄桑的大運河。
巴拿馬運河於1904年開工,曆經十年之久,到1914年8月15日完工,耗資38700萬美元。巴拿馬運河的修建完工實在是巴拿馬人民血汗的結晶。據說開鑿運河時,瘟疫流行,再加上沿岸山地較多,濕氣很大,勞動條件十分惡劣,使得不少巴拿馬人民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