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鹹水湖——圖爾卡納湖
圖爾卡納湖小檔案
地理位置:大部分位於肯尼亞境內,隻有北端的一小部分位於埃塞俄比亞境內
麵積:6405平方千米
平均水深:30.2米
特點:肯尼亞境內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最大的鹹水湖之一
形成原因:東非大裂穀斷層陷落而成
在非洲的東非大裂穀有一顆巨大而美麗的“水晶珠”在茫茫荒野上閃耀著人類曆史的光芒,這就是非洲著名的圖爾卡納湖,又名“碧玉湖”。
人類的“搖籃”
圖爾卡納湖最早的名字叫“魯道夫湖”,1975年改為現名。這是東非大裂穀區域中的一個斷層內流湖,湖的絕大部分位於肯尼亞境內,僅北端位於埃塞俄比亞境內。肯尼亞的北部地區是一片望不到盡頭的沙漠,由於這裏幹旱荒涼,人煙稀少,幾乎不生長任何農作物,隻是稀疏地分布著一些荊棘和灌木叢,當地居民生活以遊牧或者半遊牧業為主。
圖爾卡納湖形成於幾千萬年前,它更以“人類的搖籃”著稱於世。但其湖水卻不能用於灌溉。三百萬年前,該湖周邊是早期人類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著名的圖爾卡納男孩(圖爾卡納男孩據說是發現的一具史前人類最完整的骨架)便發現於該湖岸邊。
圖爾卡納湖同樣是東非裂穀帶上許多湖泊中的一個。湖區呈條帶狀,南北伸延256千米,向北一直抵達到埃塞俄比亞邊界。它不僅是肯尼亞境內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之一。
由於圖爾卡納湖處於幹旱地區,水源不足,湖盆周圍的侵蝕作用是比較微弱的,因而到今天仍然停留在孤立隔絕的狀態之中。由於湖水不能外流,形成了一個麵積巨大的堿水湖泊,湖水具有明顯的滑膩感,具有較強的去汙能力。
其實在那久遠的年代裏,圖爾卡納湖曾經同尼羅河是相通的,隻是因為後來的地殼運動,相互之間才漸漸失去聯係。今日的圖爾卡納湖,其南部是一片深水區,最深處可達120米左右。圖爾卡納湖不僅是肯尼亞境內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堿水湖之一。
遙遠的圖爾卡納湖
1972年,肯尼亞籍英國人、人類學家理查德·利基在圖爾卡納湖畔彼福勒地區發掘出一個被稱為“1470號人”的頭骨,其特征與現代人相近似。經測定,其生存年代距今已有290萬年,是已完成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完全形成的人”,即典型的“能人”,從而證實人類在地球上至少已生活了100萬年,較之原來的50萬年之說又大大推前了一步。
理查德·利基的父母也是著名的人類學家,他們一家在圖爾卡納湖岸邊度過了幾十年風餐露宿的艱苦生活。
理查德·利基在23歲時就任考察隊長,率領美國、法國和肯尼亞的人類學家到圖爾卡納湖北岸考察,結果證明,此地在10萬年前就有現代人存在。
在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圖爾卡納湖附近共發現了160個人類頭蓋骨化石、4000多件哺乳動物化石,以及龜、鱷魚等化石和石器時代的器具。這些都說明,300萬年前的圖爾卡納湖地區森林茂密、水草豐美、動物成群。
圖爾卡納湖有三個島,分別在湖的南部、北部和中心。中心島是2000多萬年前湖底火山噴發而形成的圓形島嶼,直徑約5千米,島上現在還有長達兩米的蜥蜴,它們的形態同1億3000萬年前一樣。
更有趣的是,除了南部湖水中含鹽度高可以提取各種鹽類外,其他淺水區的湖水隻是略帶堿味,仍然可以入口飲用。尤其是湖區內的水產異常豐富,魚的種類眾多,魚兒的個頭也比較大,有的魚長約數米。特別是湖中盛產鯉魚,鯉魚的數量眾多,個頭也比較大,有的長達10多米,發怒時能夠頂翻湖水中的木船。
已“熄滅”的火山
由於圖爾卡納湖是因斷層陷落形成的,湖區四周聳立著許多座火山。這些早已熄滅的“死火山”,就像一個個巨大的圓錐傲然挺立在東非高原上,顯得格外壯觀醒目。由於這些火山昔日多次噴發,火山風化物已經形成一層厚厚的暗棕色土壤,土質肥力非常強,加之氣候濕熱,非常適宜各種植物生長。
火山山腰及湖濱地區生長著茂密的樹木和牧草,碧綠的香蕉、芭蕉叢,鮮嫩的青藤架,巨大的芒果樹、椰子樹、棕櫚樹等,漫山遍野,比比皆是。
樹木、草叢中棲身著成群成群的羚羊、斑馬、野鹿等動物。白天,湖區四周一片寂靜;黃昏,羚羊紛紛鑽出草叢,斑馬追逐嘶叫著來湖畔飲水,湖畔頓時變得熱鬧起來。
拓展閱讀
生活在圖爾卡納湖地區的圖爾卡納人是典型的牧人,他們為牲口取名、唱歌,喝牛奶,食用牛油、奶油、酸乳酪等。他們也豢養山羊、綿羊,屠宰後由社群共同分食。圖爾卡納人實行季節遷徙,在季節變換之間前往各大牧草區,後再返回雨季時的居留地種植穀類和蔬菜。野生堅果、漿果、獵物、魚類也是他們重要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