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淡水湖——的的喀喀湖
的的喀喀湖小檔案
地理位置:玻利維亞和秘魯兩國交界的科亞奧高原
麵積:8300平方千米
平均水深:140米~180米
特點:世界最高的大淡水湖之一
形成原因:古地質時期的第三紀,科迪勒拉山係在強烈的地殼運動中斷裂分開,形成一條西北到東南走向的構造盆地,的的喀喀湖便在這盆地中
的的喀喀湖,位於玻利維亞和秘魯兩國交界的科亞奧高原上,這個湖是南美洲地勢最高、麵積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高的大淡水湖之一,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船可通航的湖泊,是南美洲第二大湖(僅次於馬拉開波湖)。
高原上的“聖湖”
的的喀喀湖位於玻利維亞和秘魯兩國交界的科亞奧高原上,被稱為“高原明珠”,湖麵達海拔3821米,平均水深140米~180米,最深處達280米。湖中有日島、月島等51座島嶼,大部分有人居住,最大的島嶼是的的喀喀島,有印加時代的神廟遺址,在印加時代曾被視為聖地,現在仍然保存著昔日的寺廟、宮殿殘跡。的的喀喀湖區域是印第安人培植馬鈴薯的原產地,印第安人一向把的的喀喀湖奉為“聖湖”。的的喀喀湖海拔高而不凍,處於內陸而不鹹。四周群山環繞,峰頂常年積雪,湖光山色,風景十分秀麗。的的喀喀湖沿西北到東南方向延伸,長190千米,最寬處80千米。狹窄的蒂基納水道將湖分為兩個部分。湖水源於安第斯山脈的積雪融水。東南的部分較小,在玻利維亞稱維尼亞伊馬卡湖,在秘魯稱佩克尼亞湖。西北的部分較大,在玻利維亞稱丘奎托湖,在秘魯稱格蘭德湖。
的的喀喀湖的湖水清澈微鹹,含鹽度在5.2~5.5之間。水麵平均溫度14℃;自20米的溫躍層往下水溫逐漸降低,水底溫度為11℃。水中可測到含量的物質有氯化鈉、硫酸鈉、硫酸鈣和硫酸鎂。有25條河流流入的的喀喀湖,隻有一條德薩瓜德羅河從湖中流出到另一內陸鹹水湖波波湖,帶走入湖水量的5%,的的喀喀湖其餘水分主要由大量蒸發消耗,但的的喀喀湖仍然保持一個含低鹽度的淡水湖,主要鹽分被德薩瓜德羅河帶走,不過湖的水位有季節性變化,而且數年都是有周期變化的。的的喀喀湖四周被雪峰環抱,湖水不斷從高山和冰雪融水處得到補充,所以湖水並不鹹;又因為湖泊地處安第斯山的屏蔽之中,高大的安第斯山脈阻擋了冷氣流的侵襲,所以湖水更是終年不凍。
的的喀喀的來曆與傳說
的的喀喀湖形成於古地質時期的第三紀,在強烈的地殼運動中,隨著科迪勒拉山係隆起及巨大的構造斷裂,在東科迪勒拉山脈和西科迪勒拉山脈之間,形成了一條西北到東南走向的構造盆地。的的喀喀湖就位於該構造中。經過第四紀冰川作用,湖區變得更加物產豐富,絢麗多姿。
傳說中,水神的女兒伊卡卡愛上青年水手蒂托,水神發現後大怒,將蒂托淹死。蒂托死後化為山丘,伊卡卡則變成浩瀚的淚湖,印第安人將他倆的名字結合一起稱為“的的喀喀”湖。阿依馬拉族也認為,他們世代崇拜的創造太陽和天空星辰的神也來自湖底。
1862年,第一次在湖上航行的輪船是預先在英國製成部件後用騾子馱到的的喀喀湖組裝成的。現在則有定期班輪往來於秘魯湖岸的普諾和玻利維亞的小港口瓜基。瓜基與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之間有一條窄軌鐵路相連。另有一條鐵路(世界最高的鐵路之一)從普諾通往阿雷基帕以及太平洋海岸,使內陸國玻利維亞有了一條通往海洋的重要聯絡通道。
豐富的資源
居住在的的喀喀盆地上的艾馬拉人現仍使用印加時期以前在梯田上耕作的方法。他們種植大麥、昆諾阿藜(一種能長出小穀粒的莧草)和從阿爾蒂普拉諾引進的馬鈴薯。的的喀喀湖附近有世界上最高的耕地——海拔4700米的一大片麥田。在這個高度上,穀物永遠不會成熟,但其莖稈則可用作美洲駝和羊駝的飼料。這兩種駝是駱駝在美洲的親緣動物,印第安人用作役畜,也當作肉類食用,還取駝毛保暖。
的的喀喀湖富含漁產和飛禽,湖中魚蝦眾多,島上水鳥聚集。湖中盛產鱒魚和體長達30厘米的巨蛙,由於捕撈過度,導致滅絕的危險。目前秘魯和玻利維亞政府都已經製定禁止濫捕鱒魚的法令。湖底和香蒲周圍生長著茂密的水草,水中遊魚嬉戲,清澈可見。在香蒲叢中覓食的野鴨,受到遊艇的驚擾,咯咯咯地叫著飛向遠方。其中有一種名叫“波科”的鴨子,兩翅五彩繽紛,頭呈墨綠色,而麵頰卻是雪白。
拓展閱讀
的的喀喀湖的湖心小島塔丘勒有著靛藍的湖水,與天際翻滾的白雲和疏密有致的作物景觀構成了一幅風景絕佳的畫卷。湖岸和島嶼上的許多遺跡證明,這裏曾是美洲最早的文明發源地之一,也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發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