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隱時現的湖——埃爾湖(1 / 2)

時隱時現的湖——埃爾湖

埃爾湖小檔案

地理位置:澳大利亞的中部地區

麵積:9500平方千米

水深:1.5米(每3年)

特點:麵積上是大洋洲最大的湖泊

形成原因:地麵斷層下陷

埃爾湖的最低點位於海平線以下的15米,是埃爾湖盆地的焦點。總麵積近10000平方千米,分南北兩湖,北埃爾湖長144千米,65千米寬;南埃爾湖65千米長,約24千米寬,兩湖之間由狹窄的戈伊德水道連通。

時有時無的湖

埃爾湖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湖泊。1840年歐洲人愛德華·約翰·埃爾最先看到此湖,該湖也因此得名。而湖的範圍至1870年才被測出來。埃爾湖位於南澳大利亞州中部偏東北,皮裏港北400千米。埃爾湖是澳大利亞大陸最低的地方,是一個時令的淺水鹽湖。澳大利亞年降水量不足127毫米,湖泊在大部分的時間裏都隻是幹涸的湖床,湖床上覆蓋著一層厚20厘米且閃閃發光的鹽殼。據說如果湖泊要完全被水充滿,平均每100年隻有兩次。當然如果埃爾湖在很難得的情況下都被注滿了,那麼它就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湖泊。埃爾湖處在澳大利亞中部沙漠,這裏是澳大利亞大陸的最低方,湖麵比海平麵低12米。埃爾湖盆地是湖床附近的大型內流湖係統,最低的部分是因季節增加和減少水體的淺鹽湖。附近幹旱地區年平均降雨量不到120毫米,年蒸發量達2500毫米。在幹旱季節時,當河流從山地向西流時,一路上因蒸發和滲漏導致損失很大,往往在半路上就消失了。埃爾湖岸邊的小湖盛著埃爾湖剩下的少量水分,但湖水經常幹涸,湖麵漸漸縮小成鹽池。在雨季時,河流由東北流進湖泊,季候風帶來的雨量決定河水能否抵達埃爾湖及其深處,附近地區的雨水也會令湖泊有一些中小型的泛濫,算起來平均每3年泛濫1.5米,每10年泛濫4米。但湖水會在第二年的夏末中小型泛濫後被蒸發掉。

埃爾湖盆地沒有出海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內流盆地之一。主要連接河道的有庫珀溪、沃伯頓河等。埃爾湖的湖水主要來自河水及雨水。它的麵積變化很大,降雨量較大時,麵積可達8200平方千米。降水較少時便出現幹涸。按照其平均麵積它是世界第19大湖,如果按其最大麵積來算,它是大洋洲最大的湖泊。

從埃爾湖的西側可以明顯看出這座鹽漬化的窪地是大約3萬年前地麵斷層下陷的產物,斷層塊隔斷了原來的出海口。但在小雨之後,局部地區有少量入水也屢見不鮮。湖中滿水後,約經過兩年又完全幹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