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隱時現的湖——埃爾湖(2 / 2)

為什麼湖水時有時無

埃爾湖的確是個很有趣的湖泊。它像幽靈一樣,時而出現,碧波蕩漾;時而消失,蹤跡難覓。1832年,一支勘探隊來到這裏考察,發現一個小盆地,上麵覆蓋著一層鹽。到了1860年,又一支勘探隊來到這裏,卻在這裏發現了一個碧波蕩漾的鹹水湖,第二年,這支勘探隊再次來到這裏,準備測量這個湖的麵積時,湖水卻不見了。這種湖就叫時令湖,其水源主要是河水和雨水,如果當年雨量少,水分大量蒸發,湖水就會幹涸,因而它時隱時現。根據埃爾湖的衛星照片顯示,每隔3年左右,它就要“失蹤”一次。那麼,湖水去了哪裏呢?

原因就是埃爾湖的水源主要是雨水,而湖區及附近地區屬幹旱氣候,年平均降雨量不到120毫米,年蒸發量卻可以達到2500毫米,由於蒸發量遠遠大於降水量,所以湖水常常會幹涸。當降雨量較大時,如暴雨來臨,湖盆中又蓄滿了水,湖的麵積可達8200平方千米,成為淡水湖;而降雨量較小時,湖水被大量蒸發,湖就幹涸見底了,該湖就成了幹涸的鹽殼。因此使得該湖時而出現,時而消失。所以埃爾湖在地理學辭典中的麵積是“0~10000平方千米”,沒有一個固定的數字。

為了改變澳大利亞中部的幹燥氣候,科學家正在努力縛住這個“幽靈”。他們提出要開鑿一條運河把附近的海灣和埃爾湖連接起來。這樣,海水就會自動流向埃爾湖(埃爾湖低於海平麵12米),它就不會再幹涸了。

豐富的資源

埃爾湖國家公園的麵積達128萬公頃,是一個舉世聞名的幹鹽湖,主要是在埃爾湖北邊。當埃爾湖幹枯時,埃爾湖國家公園累積的鹽分多達4億噸,比一般海水的鹽分多10倍。埃爾湖上次滿湖的時間是在2000年。隨著當地連綿豪雨,龐大數量的鳥類憑本能感受到此地蘊含了豐饒的食物而迅速湧入。這片幹旱的土地頓時變成澤國,這裏更是許多大自然野生動物,如澳洲塘鵝、白海鷗、紅頸鷸及高腳鳥等的棲息地。這些動物從遙遠的北方昆士蘭簇擁而至,覓食湖裏的小魚,繁衍生息。

拓展閱讀

埃爾湖邊的安娜克裏科群山,是一個近年才被發現的山脈,它的樣子令人歎為觀止:它是完全未受現代文明破壞的終極景點,在空中鳥瞰別有一番風味。這些群山由大小不同的山峰相毗連,在平坦及沙漠地段中更顯突出。要好好欣賞群山美景,最好是在陽光充沛的日子,這時的山峰綻放土黃、深紅及濃度不同的棕色,與天空白雲和黑色航機相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