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的明鏡——塞凡湖
塞凡湖小檔案
地理位置:亞美尼亞境內湖泊,離埃裏溫60公裏
麵積:1360平方千米
水深:83米
特點:由小塞凡湖和大塞凡湖兩部分組成
形成原因:亞美尼亞境內湖泊
塞凡湖概況
塞凡湖的湖名是由亞美尼亞語“黑色寺院”轉化而來,因湖西北角小島上有座4世紀用黑色材料修建的古寺院,又稱戈克恰伊湖,係突厥語名稱,意為藍水。
塞凡湖是亞美尼亞境內湖泊。麵積1360平方千米,蓄水58.5立方千米,為高加索最大湖泊。由構造陷落而成。最深處83米。湖水由拉茲丹河經阿拉斯河注入海中。
塞凡湖四麵環山,海拔1905米,有28條小河注入。拉茲丹河從西北岸流出 ,年平均流量16米3/秒。
湖域由小塞凡湖和大塞凡湖兩部分組成。湖內盛產魚類,鱒魚尤多。湖濱有數座古教堂。
塞凡湖是高加索最大的高山湖泊。離埃裏溫60千米,是著名的遊覽勝地。
塞凡湖在上個世紀前蘇聯時期也因為引水工程而造成湖泊幹涸的局麵,由於湖泊的水被引到別的地方發展農業、發展經濟而最後導致水資源枯竭,環境遭受嚴重破壞。但是後來政府出台了恢複塞凡湖的生態的政策,恢複了這裏的正常的水循環,從而生態得到恢複,現在仍然是亞美尼亞重要的旅遊勝地。
塞凡湖曆史
公元前6世紀,來自安納托利高原的部落在湖邊燃起了第一堆篝火,自稱哈依克,也就是現在的亞美尼亞人。
亞美尼亞是位於亞洲與歐洲交界處的外高加索南部的內陸國。東鄰阿塞拜疆,西部和東南部與土耳其、伊朗及阿塞拜疆的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接壤,北界格魯吉亞。地處亞美尼亞高原東北部,境內多山,全境90%的領土在海拔1000米以上。北部是小高加索山脈,境內最高點是西北高地上的阿拉加茨山,海拔4090米。東部有塞凡窪地,窪地中的塞凡湖麵積1360平方千米,為亞美尼亞境內最大的湖。
三千多年來,無數的教堂、古堡和十字架石沿湖建起,無數的過往商隊讓湖邊的絲綢古道密如蛛網。
塞凡湖還有著“高加索的明鏡”的美譽,湖麵倒映著天上的白雲,倒映著地上的雪峰,像是剪下的一片藍天,被鋪在了群山之間。雪山環繞的湖水寶石般碧藍,湖邊沙灘雪白,樹葉金黃,讓人如入仙境,流連忘返。
在湖畔坐落著一個以上千個十字架石著稱的村子——成諾拉杜茲。成諾拉杜茲墓地坐落在成諾拉杜茲村子和塞凡湖之間山坡上,正中間還有一座小小的教堂。
陽光下,上千塊古老的十字架石墓碑,如同千條神聖的眼鏡蛇,齊身朝拜著西麵的連綿雪峰。滿是鏽痕的十字架石,很多已經超過千年了。
塞凡湖畔——埃奇米亞津大教堂
中世紀早期亞美尼亞古教堂,又稱永久靈驗教堂。它坐落在埃奇米亞津附近,建於公元641年~661年,現僅存遺址。原為圓形三層的圓頂建築,內部是一個有回廊的四瓣形教堂,正麵裝飾著假連拱、雕刻、浮雕,內部裝飾有鑲嵌畫與壁畫。
1901年~1907年發掘出底座、柱廊、地基、柱頭及許多建築殘片,在拱門和大浮雕上塑有拿著建築工具的人,一些人認為那是模擬當年建築師和總建築師阿瓦涅斯的形象;刻在一米長的石板上的日晷極引人注目。
整個教堂用彩色凝灰岩砌成,後來特·托拉馬尼揚根據發掘及其設想加以重建,建成一座有三層圓頂的教堂,內部為十字形,有回廊相通。現在教堂的旁邊另建了一座博物館,一些廢墟的殘片陳列在這裏。
位於亞美尼亞共和國首都埃裏溫東南40千米的峽穀中。倚山臨壑,氣勢宏偉,據說始建於4世紀。現在建築物是13世紀所建,也叫艾裏凡克,在亞美尼亞語中意為“岩洞教堂”,因其大部分建築物在岩石中鑿成而得名。
修道院包括1座中心教堂,兩座岩洞教堂和一座王公寢陵。中心教堂建於1215年,迄今保存完整。一座岩洞教堂建於13世紀40~50年代,在中心教堂門廊西北;另一座岩洞教堂建於1283年。
寢陵位於第一座岩洞教堂斜上方,有外廊,12米見方。四排列拱作“井”字形交叉。四個交叉點為四根粗壯的石柱,中間棉花頂上是天窗,極為壯麗。寢陵及其外廊均建於1288年。
拓展閱讀
全球氣候日益變暖使塞凡湖的水量正在不斷減少。預計塞凡湖的水分蒸發量到2025年將比現在增加15%,而入水量將減少10%,湖麵水位將下降20米,湖的麵積將減少40%。為了保護塞凡湖,亞美尼亞自然環境保護部的專家們提出了禁止引用湖水、凍結湖上一係列動力和農業工程的緊急措施。嚴格控製電站用水,以保持湖麵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