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成型良好,抗壓能力強,不易分裂,有時候銑削較難,原因是它彎曲時較硬。它特別適合製作小型木器,尤其是家具,隻要不拿到室外,從椅子、地板和樓梯,山毛櫸幾乎可以做任何重型結構支撐。
如果沒有焦油蒸餾保護,山毛櫸容易腐爛。盡管使用不多,它比其他許多闊葉樹更適合做紙漿。另外,它還被認為是最好的壁爐燃料之一。
當然,在維也納最令維也納人自豪的不是可以用森林木材做成精致絕倫的藝術品,也不是木材有多少種用途,而是那一片森林孕育了許多世界知名的音樂大師。
維也納森林中有貝多芬和舒伯特的故居。位於森林東端山麓下的格林琴村是維也納森林中最浪漫的村莊,村裏到處是古樸的霍裏格酒館。這裏也有一棟貝多芬曾經住過的兩層小樓,從這裏向北走完一條200米長的胡同,是一個峰嶺秀麗的山穀,貝多芬常到這條小道散步並獲得靈感,創作了舉世聞名的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今天人們在欣賞這首交響曲時,腦海裏所浮現出的東西依然能在這裏找到。這條小道已被正式命名為“貝多芬小道”。
貝多芬晚年住在一個叫海利根施塔特小村子的一座四合院裏。當時已患了神經性耳聾症的貝多芬在這裏寫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書》,表達了他對人世和命運的不平和抗爭。
舒伯特的故居在森林中的欣特布呂爾小村,路旁有一所破舊的磨坊,據說舒伯特創作《美麗的磨坊姑娘》的靈感就來源於磨坊主的女兒每天提著水桶打水的情景。現在林區不少村子仍保持著當年的原狀:村邊的磨坊,村口的水井,雕花和彩繪的木頭房子,小酒館門前掛著小燈,一派田園風光。
1868年,小約翰·施特勞斯繼圓舞曲《藍色的多瑙河》之後的又一部傑作《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就是維也納森林的讚歌。
約翰·施特勞斯是地道的維也納人。他的外祖父在維也納森林中的紮爾曼村有一所爬滿青藤的鄉間小舍,小施特勞斯就是在這裏渡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自1829年起,他常在維也納森林中度夏。森林中百鳥的啼鳴、流泉的嗚咽、微風的低吟、空氣的芬芳馬車的“得得”聲都激發了他創作的靈感,《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就是這樣誕生的。為了使樂曲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作者在管弦樂隊裏破例地加上了奧地利的民間樂器齊特爾琴,這是一種撥奏弦樂器。
這首樂曲由序奏、五個圓舞曲和尾聲構成,其結構屬於典型的維也納圓舞曲式。樂曲的開始是一段很長的序奏,兩支圓號的旋律描繪了優美動人的風景,雙簧管和單簧管吹出抒情流暢的曲調,像是牧人的牧歌和角笛。鍾聲響起,使音樂增加很多光彩。
然後,大提琴緩緩奏出第一圓舞曲的主題動機,作為全曲的引子。大提琴渾厚的音調、圓號美麗的牧歌和長笛玲瓏的裝飾音節,構成了一幅極美妙的且色彩斑斕的音畫,十分優雅動人。
齊特爾琴的加入更增添了濃厚的奧地利民族色彩,這種特色型樂器撥奏出這首圓舞曲中最主要的一段旋律,輕柔而華美,仿佛晨曦透過濃霧照進維也納森林,還伴隨著鳥兒們婉轉的鳴叫。
第一圓舞曲為F大調,描繪出了森林清晨的美景,及人們輕歌曼舞的場麵。
第二圓舞曲為降B大調,由大提琴呈示出來。這段主旋律與前麵序奏中基塔琴所演奏的主題幾乎完全相同,但節奏要快得多,舞蹈性極強。
第三圓舞曲為降E大調,三部曲式。描繪的仍然是森林美景。
第四圓舞曲在降B大調上,二部曲式。前半部分輕快、流暢,旋律充滿跳躍性;後半部分活潑、優雅,伴奏部分引人入勝。
第五圓舞曲為降E大調,這一部分不僅活潑,而且節奏性非常強,使得整個樂曲達了最高潮。樂曲的結尾部分很長,在這裏依次出現了第四圓舞曲、第一圓舞曲和第二圓舞曲的主題;之後,序奏時的“齊特爾琴”動人的旋律重新出現;終止部分采用了樂隊的合奏。這一切好似一個總結,引人再一次回顧維也納森林的各種美麗景色。
拓展閱讀
森林裏有許多清流小溪、溫泉古堡以及中世紀建築的遺址和古老的寺院,但最吸引人的則是一些美麗而幽靜的小村莊。幾個世紀以來,許多音樂家、詩人、畫家在此渡過漫長的時光,產生不少名揚後世的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