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熱帶雨林(2 / 3)

箭毒木於春夏之際開花,花黃色,單性,雌雄同棵。雌花單生於具鱗片的梨形花序托內,無花被,子房與花序托合生,花柱2裂。

雄花密集於葉腋,生於一肉質、盤狀、有短柄的花序托上,呈序頭狀。花序托為覆瓦狀頂端內曲的苞片所圍繞,花被片和雄蕊均為4,花藥具紫色斑點。

箭毒木果期為秋季。其果肉質,梨形,呈紫黑色,成熟時呈鮮紅至紫紅色,長約1.8厘米。這種果實味道極苦,含有毒素,不能食用。

箭毒木的幹、枝和葉子中均含有一種白色漿汁,這種汁液奇毒無比,見血就要命,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大的一種喬木,因此有“毒木之王”“林中毒王”之稱。

經分析化驗,發現箭毒木的汁液中含有弩箭子甙、鈴蘭毒甙、鈴蘭毒醇甙、伊夫單甙、馬歐甙,確是劇毒之物,其毒性並非聳人聽聞。

箭毒木的白色漿汁毒性極強,其一旦經傷口進入人體,就會引起肌肉鬆弛、血液凝固、心髒跳動減緩,最終導致心跳停止而死亡,若不慎濺入眼中,眼睛會立即失明。

不僅如此,箭毒木燃燒時,如果煙氣熏入眼裏,也會引起失明。若人們不小心吃了它,心髒也會麻痹以致停止跳動。動物中毒症狀與人相似,中毒後20分鍾至2小時內死亡。

過去雲南西雙版納的獵人常用箭毒木的漿汁塗在箭頭上打獵,這種箭頭一旦射中野獸,野獸很快就會因鮮血凝固而倒斃。

故民諺有:“七上八下九不活”,意為被毒箭射中的野獸,在逃竄時若是走上坡路,最多隻能跑上七步,走下坡路最多隻能跑八步,不管怎樣跑第九步時就要斃命。

關於這種樹的汁液為何有此劇毒當地還有一個傳說。

據說在很久以前,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聚居地區發生過一次罕見的特大洪荒。

一夜之間村寨變成了汪洋,竹樓全被洪水沖垮、淹沒,家養的畜禽也不見了蹤影。隻有爬上高山的人們,才得以保住性命。

洪荒過後,大家推舉一個叫洪波的男子為首領,帶領大家重建家園。一天,他帶領著寨中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上山伐木,可是這山林中卻聚集著77隻餓虎,上山之人屢被虎傷,還有不少人葬身虎腹。

為消除虎患,洪波做幾張強弓硬弩,並帶著寨中善於打獵的人上山打虎。可是,他們不但沒獵到餓虎,反而有好多夥伴喪生虎腹或被餓虎咬傷,洪波本人也被餓虎咬斷了手臂。從那以後,人們再也不敢上山伐木,隻能擠在石洞裏或住在大樹上度日。

洪波見打虎不成,便找來許多毒草毒藥熬成毒汁,然後把他們塗在幾頭幸存的黃牛身上去毒老虎。然而,那幾頭黃牛還沒進入深山便中毒倒地身亡。

於是,洪波決定用自己的身軀去毒殺餓虎。洪波又找來帶有劇毒的花草樹木,熬製成一葫蘆濃濃的毒汁後,帶著它上山去毒餓虎。

洪波到達餓虎聚集的那座森林後,迅速將毒汁塗在身上,喝到肚裏,並放聲狂呼來吸引餓虎。結果,食了洪波屍體的77隻餓虎,不久紛紛倒地,中毒身亡。虎患從此消除了。

洪波被餓虎撕食之地流滿了他的毒血,後來,這地方長出了一棵小樹。這棵用毒血滋潤的小樹,最終長成了一棵劇毒無比的樹。它就是被稱為“毒木之王”的箭毒木,人們也叫它“見血封喉”,西雙版納傣語稱之為“埋廣”。

箭毒木是一種生長在熱帶雨林裏的桑科喬本植物,多分布在熱帶地區。常生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或石灰岩穀地的森林中,其伴生樹種主要有龍果、橄欖、高山榕、紅鱗蒲桃、榕樹、黃桐、蜆木、窄葉翅子樹、大葉山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