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草原
科爾沁草原小檔案
地理位置:位於西拉木倫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間的三角地帶。
重要數據:西高東低,綿亙400餘千米,麵積約4.23萬平方千米。
科爾沁,蒙語意為著名射手。在古代,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撒爾管轄的遊牧區之一,位於內蒙古東部,在鬆遼平原西北端,包括整個興安盟和通遼市的一部分地方。科爾沁草原西與錫林郭勒草原相接,北鄰呼倫貝爾草原,地域遼闊,資源豐富。
原始草原風情
科爾沁草原又稱科爾沁沙地,沿用古代蒙古族部落名稱命名。地處於西拉木倫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間的三角地帶,西高東低,綿亙400餘千米,麵積約4.23萬平方千米。屬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的翁牛特旗、敖漢旗與通遼市的開魯縣、通遼市和科爾沁左翼後旗、奈曼旗、庫倫旗轄區,該地區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為多數的多民族聚居區。
科爾沁草原不僅地域遼闊,其地貌特征多樣化和蒙古民族傳統民俗文化,無論從自然和人文的角度,都是豐厚的攝影資源,一年四季均為攝影創作者提供了良好的空間。
科爾沁草原曆史上水草豐美,是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天然牧場。隨著時代的變遷、人類活動頻繁,科爾沁草原南部遼河兩岸已成為萬頃良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那詩情畫意般的場景,已演變為曆史。然而,在科爾沁草原北部通遼市紮魯特旗和霍林河市境內仍然有一處保留得十分完整的原始草原,她北依大興安嶺,西連錫林郭勒草原,地貌特征既有淺山丘陵,疏林草地,又有衝積平原,更有山地平台,無數條彎彎曲曲的小河宛如玉帶遊動其間,每年夏季牧民從村落遷徙到小河兩岸,立包為營,放養牛羊,當地牧民把這裏稱之為“夏營地”。七、八月份是草原攝影最佳時節,藍天白雲,碧草綠茵,潺潺流水,座座氈房和漫散的牛羊構成一幅彩繪的畫卷。特別是水豐草茂的平川,牧民更是相擁而至,蒙古包接連不斷,清晨與傍晚,蒙古包升起的縷縷炊煙,牧歸的畜群,日出與日落映紅天邊的雲霞都是攝影的好時機。如果您身臨其境,將真正領略科爾沁草原的魅力韻味和神奇。
丹楓秋葉多姿多彩
通遼有兩個自然保護區,即位於科左後旗境內的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位於紮魯特旗境內的特金罕山自然保護區。大青溝是科爾沁沙地的又一特殊地貌構成的自然奇觀,溝深約100米,寬200米~300米,長24千米,總麵積8300公頃,溝底溝上和V型斷麵上生長著700餘種植物。科爾沁草原,堪稱天然植物寶庫,其溝深林密的原始生態保存十分完好,不僅是避暑觀光的旅遊勝地,更是攝影愛好者的好去處。楓樹是青溝眾多樹種中數量多最為密集的樹種,每年霜期來臨,溝上溝下以楓葉為主調,赤橙黃綠,異彩紛呈,如詩如畫,美妙神奇。
紮魯特旗境內的“特金罕山自然保護區”的“蒙古櫟”白樺林和罕山秋色也是攝影的一個亮點,蒙古櫟是生長在科爾沁的一個獨特樹種,他與楓樹一樣霜期來臨色彩斑斕,特別在山地草原,錯落有致,畫麵富有層次感。罕山秋天的美麗還在於她地貌的多樣化。既有大興安嶺秋林色彩的厚澤,又有壩上清遠之神采,特別是九月下旬,幾十萬牲畜大遷徙,如雲霧、如潮水,與金秋美景相融,其景、其勢蔚為壯觀。罕山的秋天被當地影友稱為攝影的天堂。
中國攝影勝地
科爾沁草原是一塊攝影勝地。罕山杜鵑是興安杜鵑的一個種類,生長在紮魯特旗罕山,此處山陡林密,生態原始,是獐麅野鹿、野豬的生存樂園。每年五月,山坡北側漫山杜鵑競相開放,白樺林間紅團似錦,如火如荼,場麵瑰麗壯美,無論是其生態還是其場景,都是攝影佳境。她無疑為科爾沁草彌補了春的遺憾。科爾沁的冬天是攝影人的又一個天地,特別是紮魯特旗阿拉坦大壩以北至霍林郭勒市境內,大雪來臨,銀裝素裹,玉境瓊山,成為聖潔的世界,大雪覆蓋的大地,仍有牧羊人放牧的場景,偶爾也能見到冬季未遷走的蒙古包,為攝影提供了好的素材。2002年10月,科爾沁草原風景區被中國攝影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攝影創作基地”,是東北、華北第一家。
拓展閱讀
資料顯示,科爾沁草原已經出現了4800多萬畝沙地,占通遼市總麵積的50%以上,沙漠麵積600萬畝,並且每年以十幾米的速度向外擴張。科爾沁沙地位居我國四大沙地之首,總麵積1.8億畝,跨內蒙古、吉林、遼寧三省區。通遼市位於科爾沁沙地腹地,占該沙地總麵積的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