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大草原
歐亞大草原小檔案
地理位置:自歐洲多瑙河下遊起呈帶狀往東延伸,經東歐到中亞,直達我國西北地區。
重要數據:綿延8000餘千米,總麵積約1.5億公頃,是地球上最遼闊的溫帶草原。
歐亞大草原也稱斯太普草原,現在泛指歐亞大陸。地勢平坦開闊、排水良好、春季無水漫現象、以草本植被為主要植被的地區。歐亞大草原麵積廣闊,自歐洲多瑙河下遊起,呈帶狀往東延伸,經東歐到中亞,直達中國西北地區,綿延8000餘千米,總麵積約1.5億公頃,是地球上最遼闊的溫帶草原。
悠久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
從西方到東方絲路在元朝之後的逐漸不受注意後,間接刺激了歐洲海權興起,馬可·波羅的中國遊記刊行後,中國及亞洲成為許多歐洲人向往的一片繁榮富裕的文明國度。西班牙、葡萄牙國家開始企圖繞過被意大利和土耳其控製的地中海航線與舊有的絲綢之路,要經由海路接通中國,並希望能從中獲得比絲路貿易更大的利潤。一些國家也希望將本國的所信仰的宗教傳至東方。
正如“絲綢之路”的名稱,在這條逾7000千米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一個東亞強盛文明的象征。絲綢不僅是絲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費品,也是中國曆朝政府的一種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國的友好使節出使西域乃至更遠的國家時,往往將絲綢作為表示兩國友好的有效手段。並且絲綢的西傳也少許改變了西方各國對中國的印象,由於西傳至君士坦丁堡的絲綢和瓷器價格奇高,令相當多的人認為中國乃至東亞是一個物產豐盈的富裕地區。各國元首及貴族曾一度以穿著用腓尼基紅染過的中國絲綢,家中使用瓷器為富有榮耀的象征。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隨著商隊的行進不斷流入歐亞各地。這種遠早於絲綢的貿易品在歐亞大陸的廣泛傳播為帶動歐亞貿易交流做出了貢獻。
世界上麵積最大的草原
歐亞草原是世界上麵積最大的草原。自歐洲多瑙河下遊起,呈連續帶狀往東延伸,經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哈薩克丘陵、蒙古高原,直達中國東北鬆遼平原,東西綿延近110個經度,構成地球上最寬廣的歐亞草原區。根據區係地理成分和生態環境的差異,歐亞草原區可區分為3個亞區:黑海~哈薩克斯坦亞區、亞洲中部亞區和青藏高原亞區。
棲息在草原上的動植物
占據俄羅斯和蒙古大片地帶的歐亞草原在許多方麵類似北美洲草原,因此棲息著許多類似的動植物。針茅屬各個種支配著大部分地區的植物,在各處與其他禾草相混,其中主要是羊茅屬和冰草屬。齧齒動物的進食和穴居活動對植被的維持和組成是重要的,這些齧齒動物種類包括大型旱獺,還有各種田鼠和其他較小種類。在蒙古有一種田鼠可在幾年裏消耗極高比例的植被,因而幾乎把草原棲地退化為沙漠。
歐亞草原動物區係很豐富,在整個歐亞大陸草原上廣泛分布著的野驢、黃羊等野生動物。
由低溫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時為旱生小半灌木)組成的植物群落,是溫帶半濕潤地區向半幹旱地區過渡的一種地帶性植被類型。在歐亞大陸,草原植被自歐洲多瑙河下遊起,呈連續的帶狀東伸,經羅馬尼亞、蘇聯和蒙古,直達中國,構成世界上最寬廣的草原帶。植物以叢生禾本科為主,如針茅屬、羊茅屬等。此外,莎草科、豆科、菊科、藜科植物等占有相當比重。
在草原植物中,旱生結構普遍存在,如葉麵縮小、葉片內卷、氣孔下陷等;植物的地下部分發達,其鬱閉程度常超過地上部分。多數植物根係分布較淺,集中在0~30厘米的土層中。植物的發育節律與氣候相適應,季相明顯,以營養繁殖為主。就生活型而言,以地麵芽植物為主。雖然各地組成草原的植物種類差異很大,但針茅屬植物普遍,特別在歐亞草原植被中表現更為明顯。
拓展閱讀
旱獺又名土撥鼠,草地獺,屬哺乳綱,齧齒目,鬆鼠科,旱獺屬,又叫哈拉、雪豬、曲娃(藏語)。是鬆鼠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是陸生和穴居的草食性、冬眠性野生動物。四肢短粗,尾短而扁平。體背棕黃色,廣泛棲息於省內高原草甸草原,山麓平原和山地陽坡下緣為其高密度集聚區,過家族生活,個體接觸密切。洞穴有主洞(越冬)、副洞(夏用)、避敵洞。主洞構造複雜,深而多口。有冬眠性,出蟄後晝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