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平原
東歐平原小檔案
地理位置:歐洲東部,世界上第二平原之一。
重要數據:麵積約為40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70米。
東歐平原位於歐洲東部,世界上第二平原之一,其範圍北起北冰洋,南至黑海、裏海之濱;東起烏拉爾山脈,西至波羅的海,近400萬平方千米廣大區域,平均海拔約170米。東歐平原大部分在俄羅斯境內,因此又稱為俄羅斯平原。它是歐亞草原,尤其是欽察荒原的延伸。
溫和大陸性氣候的平原
平原屬溫和的大陸性氣候。伏爾加河為流經本區的主要河流。自然環境具有顯著的地帶性,自北而南可分為苔原、森林苔原,針闊葉混交林、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與荒漠等自然帶。大部分地區地處北溫帶,氣候溫和濕潤。西部大西洋沿岸夏季涼爽,冬季溫和、多雨霧,是典型的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東部因遠離海洋,屬大陸性溫帶闊葉林氣候。東歐平原北部屬溫帶針葉林氣候。北冰洋沿岸地區冬季嚴寒,夏季涼爽而短促,屬寒帶苔原氣候。南部地中海海沿岸地區冬暖多雨,夏熱幹燥,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
大陸性氣候是地球上一種最基本的氣候型。其總的特點是受大陸影響大,受海洋影響小。在大陸性氣候條件下,太陽輻射和地麵輻射都很大。所以夏季溫度很高,氣壓很低,非常炎熱,且濕度較大。冬季受冷高壓控製,溫度很低,也很幹燥。冬冷夏熱,使氣溫年變化很大,在一天內也有很大的日變化,氣溫年、日較差都超過海洋性氣候。春季氣溫高於秋季氣溫,全年最高、最低氣溫出現在夏至或冬至後不久。最熱月為7月,最冷月為1月。
平原的演變由來
東歐平原在構造上屬於俄羅斯陸台的一部分,在前寒武紀基底上覆蓋了厚薄不一的自古生代至今的地層,基本上呈水平分布。在地形上是一個廣大平緩而稍有微波起伏的丘陵性大平原,丘陵性高地與麵積不大的低地相互交錯。平均海拔高度175米,最高463米(提曼山),但大部在200米以下,隻有東南部裏海沿岸低地在海平麵以下,為海積平原。在第四紀冰期時,東歐平原曾遭到四次冰川侵襲,冰川活動是形成東歐平原現代地貌的主要原因之一。北部和西北部以冰川侵蝕地貌為主,地表起伏不平,多湖沼;中部為主要冰磧區,冰磧丘陵間夾有沼澤低地;南部為冰水沉積區,多泥沙質平原,地勢較平坦,衝溝、坳溝、階地較發育。看來東歐平原現代地貌的形成中既有侵蝕也有沉積。
地質構造上曾先後受四次冰期的影響,冰磧地貌十分發育。平原北部有幾條東北西南走向的終磧壟,瓦爾代高地即由終磧壟演化而成。冰磧丘陵之間,廣布窪地、沼澤地。
此外蛇形丘、鼓丘、冰磧埠等冰磧地貌也很普遍。平原南部地形較平坦。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衝溝平穀地貌比較發育。平原北部有幾條東北西南走向的終磧壟,瓦爾代高地即由終磧壟演化而成。冰磧丘陵之間,廣布窪地、沼澤地。此外蛇形丘、鼓丘、冰磧埠等冰磧地貌也很普遍。
丘陵性高地與低地交錯分布,平均海拔約170米。平原北部廣布冰川地形,有瓦爾代丘陵等典型的冰磧丘陵和冰水平原;南部流水地貌發育,黑海沿岸有幹旱地貌。東歐平原的平均海拔雖然隻有170米,但平原上既有許多海拔300米以上的丘陵(如中俄羅斯丘陵、伏爾加丘陵等),也有低於洋麵的裏海低地。由於地形波浪起伏,麵積廣大,各地的氣候並不相同,動植物分布的差異也很大。從北向南,依次是嚴寒的苔原帶、比較寒冷的森林帶、氣候適中的森林草原帶、最南邊的草原帶。其中森林帶占了平原總麵積的一半以上。平原上有伏爾加河、頓河和第聶伯河等著名的大河。
草原上豐富的礦藏資源
草原上的礦藏豐富,有世界著名的頓巴斯煤田、庫爾斯克和克裏沃羅格鐵礦區、尼科波爾錳礦區、第二巴庫油田。俄羅斯東歐部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國都在這片波狀平原上。
礦物資源以煤、石油、鐵比較豐富。煤主要分布在烏克蘭的頓巴斯、波蘭的西裏西亞、德國的魯爾和薩爾、法國的洛林和北部、英國的英格蘭中部等地,這些地方均有世界著名的大煤田。
石油主要分布在喀爾巴阡山脈山麓地區、北海及其沿岸地區。其他比較重要的還有天然氣、鉀鹽、銅、鉻、褐煤、鉛、鋅、汞和硫黃等。阿爾巴尼亞的天然瀝青全世界著名。
拓展閱讀
斯拉夫民族發源於今波蘭東南部維斯杜拉河上遊一帶,於西元一世紀開始向外遷徒,至六世紀時期居地已經遍布東歐以及俄羅斯地區。居住地的不同,斯拉夫民族可分為東、西、南三支,其中東支隻要分布於俄羅斯境內;分布在東歐各地者以西南兩支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