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熱帶草原(1 / 1)

非洲熱帶草原

非洲熱帶草原小檔案

地理位置:北起蘇丹,南到南非,西起大西洋沿岸,東到印度洋之濱。

重要數據:約占非洲大陸麵積的40%,全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幹季和濕季變化。

非洲熱帶草原是世界上麵積最大、發育最好、特征最為典型的熱帶草原。主要分布在非洲熱帶雨林的北、東、南三麵。

幹季與濕季交接的草原

非洲熱帶草原的氣候全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幹季和濕季變化,年降雨量為500毫米~1000毫米,多集中在濕季。幹季的氣溫高於熱帶雨林地區,各月平均氣溫在24℃~30℃之間,而且南半球和北半球的熱帶草原幹濕季節變化正好相反。

當雨水終於降臨,生命又煥發出活力。一段非常濕潤的時間後,雨林很快又占領了這片土地。稀樹草原在草地與林地之間反複,變化可能會幾年發生一次,或者更短。稀樹草原的美在於它對變化適應得非常好,變化帶來了多元化。大規模的平原、樹林和灌木叢組合在一起帶來了庇護所、遮陰處、水潭還有豐富的食物,這裏有動物們安全而富饒的天堂,不論天氣如何。如此多樣化的景觀還有一項功勞——這使動物具有了適應性。

雨水遷徙的動物

大部分生活在熱帶草原的野生動物都善於奔跑。野生動物的特點與他們生活的環境的氣候特點:熱帶草原可以說是終年高溫;降水,7月、8月、9月降水相對較多,1—4月和11、12月降水相對較少。熱帶草原氣候分為明顯的幹季和濕季:濕季時,風調雨順,植物繁茂,農民的收成很好,生活也不錯;幹季時,缺水少雨,植物一片枯黃,農民收成不好,生活難以維持。因此,熱帶草原有澇災和旱災的威脅。因而,野生動物隻有奔跑能力強才能在幹季時遷徙到熱帶雨林邊緣水草肥美的地方繼續生存,濕季時再遷徙回來。因此,熱帶草原上的動物有隨著水草遷徙的特征。

獅子和野牛都進化出了應付最幹旱條件的耐力,不過偶爾情況也會變得極為嚴峻——特別是來自印度洋的主要降雨雲被遠在南非的天氣變化驅散的時候。隨即,萬物都在掙紮。金合歡的根延伸到了地下30米處去汲取地下水。如果幹旱持續下去,最後即使是稀樹草原上最頑強的草也會消亡,草地會因為幹旱變為沙漠。

在這片開闊的大地上,動物們可以在幾千米以外就看到和聞到暴風雨。在牛羚尋找青草的過程中,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它們。這就是牛羚尋找青草的動力,它們甚至在遷徙的過程中交配。交配隻持續兩到三個星期,而嚴酷的旅程還要繼續。

每年2月雨季之前,這個大獸群位於高原南部,第一次雨過後,它們就進入大草原,到了7月,獸群就進入肯尼亞,9月以後便往回走。

非洲新世界中最年輕的生境

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灌木和樹叢都在這些動物鯨吞下獲得了修剪。經過踩踏、折斷灌木叢和小樹,更特別的事物誕生了,那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片美麗而開闊的土地。稀樹草原隻有500萬~700萬年的曆史,它是非洲新世界中最年輕的生境,再沒有其他任何景象像這樣戲劇般地由動物塑造而形成。在有些地方,龐大的獸群仍在自由地奔跑,人類時代之前的地球麵貌又隱約可見。

這裏激烈的爭鬥是開闊的草原上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過這裏的一切都在草叢——這種更為強大力量的控製之下。草的適應力很強,富有彈性,生長迅速,它們為動物提供最重要的食物。盡管有大群不同的食草動物,草叢並不會真正遭到破壞。定期的修剪使得比較茂盛的草受到控製,讓更多的品種得以生長。不但如此,食草動物吃草會促進草更快地生長。

這個非洲最新的世界的誕生是一係列偉大事件的產物。對於非洲獵豹、瞪羚以及所有生活在那裏的生物來說,稀樹草原還在變化,每一年、每一季都在變。稀樹草原是變化與再生的奇跡。

拓展閱讀

非洲的水係主要由尼羅河(赤道向北)和剛果河(中非)流域主宰,總計灌溉非洲近1/4的土地麵積。在此兩大河流之間的分界處之南是一些大的淡水湖。滿布島嶼的維多利亞湖是非洲最大的湖,也是尼羅河主要的蓄水庫。坦幹伊喀湖和尼亞沙湖是在非洲大裂穀體係的深穀中形成的一串湖泊中最大者,西非的尼日河和南部的尚比西(Zambezi)河以及橘河連同它們的支流構成非洲其餘外部水係的大部分。北部的乍得(Chad)湖和南部的奧卡萬戈沼澤地(Okavango Swamp)均在非洲兩大內陸盆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