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草原
南非草原小檔案
地理位置:分布於南非、博茨瓦納、萊索托、津巴布韋和讚比亞等地區。
重要數據:年降水量多在380毫米~760毫米之間,年變率可達40%,每隔3年~4年就發生1次旱災。
南非草原,或稱維爾德,源出荷蘭語,指各種類型的南非開闊地帶。在某些地區與非洲薩旺那有所重複。
草原上的幹旱景觀
南非草原地麵剝蝕較嚴重,除少數地區外,一般土層薄而貧瘠;降水較少而溫度偏高。最冷月(7月)溫度為7℃~16℃,最熱月(1月)可達18℃~27℃,日照時數可達可照時數的60%~80%,幹旱景觀突出。
即使是雨季,雨量也不足以供應莊稼生長。野生動物也開始徘徊在田間,毀壞莊稼。氣候變化正在改變南非草原和納米比亞的地理景觀,原來草原地區水草豐美、沃野千裏,但現在這一地區因氣候變化都成了季節性河流,致使河床幹枯、耕地縮減。
草原上的地勢分化的植被
該草原可以因地勢可分3個區:海拔大多在1200米~1800米之間的高位維爾德分布於南非、博茨瓦納、萊索托、津巴布韋和讚比亞等地區,其特征植物為孔穎草;海拔在600米~1200米之間的中位維爾德分布於好望角與納米比亞,植被以耐火植物和高大的多年生禾草及雜類草為主;海拔在150米~600米之間的低位維爾德主要分布於瑞斯瓦爾、斯威士蘭及讚比亞的東南部,其植被在較高地區為金合歡等集團樹叢與孔穎草草地相間分布,在低地孔穎草則被細草皮草、大戟科植物及其他肉質植物所取代。
東南部的金合歡屬豆科,是非洲一種比較特別的科類,上海世博會上,非洲聯合館的設計就來源於此類科目。灌木,高2米~4米;枝具刺,刺長可達1厘米~2厘米。二回羽狀複葉,羽片4對~8對,每羽片具小葉10對~20對,小葉片線狀長橢圓形。頭狀花序腋生,直徑1.5厘米,常多個簇生。莢果圓柱形,長3厘米~7厘米,直徑8毫米~15毫米。種子多數,黑色。常為二回羽狀複葉。許多澳大利亞種及太平洋種的葉小或缺;葉柄扁平,代行葉片的生理功能;葉柄可垂直排列,基部有棘或尖刺。花小,通常芳香,聚生成球形或圓筒形的簇;花多為黃色,偶為白色;雄蕊多數,使花朵外形呈絨毛狀。莢果扁平或圓柱形,種子間常縊縮。
頭狀花序簇生於葉腋,盛開時,好像金色的絨球一般。
低地區的肉質植物,是指植物營養器官的某一部分,如莖或葉或根(少數種類兼有兩部分)具有發達的薄壁組織用以貯藏水分,在外形上顯得肥厚多汁的一類植物。它們大部分生長在幹旱或一年中有一段時間幹旱的地區,每年有很長的時間根部吸收不到水分,僅靠體內貯藏的水分維持生命。
草原上豐富的動物資源
南非草原上的動物資源豐富,有獅、豹、象、長頸鹿、河馬、大羚羊以及多種鳥類等。
河馬是淡水物種中的最大型雜食性哺乳類動物,原來遍布非洲所有深水的河流與溪流中,現在範圍已縮小,主要居住在熱帶非洲的河流間。它們喜歡棲息在河流附近沼澤地和有蘆葦的地方,覓食、交配、產仔、哺乳也均在水中進行,是世界上嘴巴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
河馬的身體由一層厚厚的皮包著,皮呈藍黑色,上麵有磚紅色的斑紋,除尾巴上有一些短毛外,身體上幾乎沒有毛。河馬的皮格外厚,皮的裏麵是一層脂肪,這使它可以毫不費力地從水中浮起。當河馬暴露於空氣中時,其皮上的水分蒸發量要比其他哺乳動物多得多,這使它不能在陸地待太長的時間。出於這個原因,河馬必須待在水裏或潮濕的棲息地,以防脫水。
大羚羊是非洲體型最大的羚羊,人類遠古已特別注意這種羚羊,在不少古代壁畫上繪有它們的身影。
大羚羊的身形其實似一頭牛多於其他的羚羊,無論雄性或雌性都有角。別以為它們體型龐大便一定行動笨拙,大羚羊曾有一躍跳過8尺圍欄的記錄。
拓展閱讀
南非的氣候可以劃分為五種截然不同類型的地區:沙漠和半沙漠類型地區、地中海類型地區、熱帶草原類型地區、溫帶草原類型地區和雨林類型地區。南非絕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草原類型氣候,夏季多雨,冬季幹燥。南非南北雖然跨越了13個緯度,但南北氣溫和氣候差異並不明顯。影響氣溫的因素主要是地勢的高低和洋流的不同。由於受印度洋暖流和大西洋寒流的影響,南非東海岸和西海岸的氣候差異非常明顯。東部溫暖、潮濕,而西部則比較幹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