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大草原
東非大草原小檔案
地理位置:肯尼亞。
重要數據:麵積約有1000多公頃,幹熱氣候。
非洲是人類的起源地,今天,它的文明發展仍然停留在起步階段。在這片古老的大陸上,現代工業的痕跡非常少,僅僅是原始先民和動物的世界。
草原上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肯尼亞的瑪沙瑪拉野生動物保護區,是東非最大的動物保護區,麵積達1670平方千米,幅度相當廣大。對於習慣了現代生活的都市人來說,坐上老式的吉普車一路顛簸著觀光的確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遠遠的天上飄過來一個熱氣球,在這裏也可以乘坐這種特殊的交通工具俯瞰大草原和草原上的動物。在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中出現一個花花綠綠的大家夥,雖然很有冒險家的氣派,但怎麼也是一件很好笑的事情。而且,不親身踏上這塊土地,非洲之旅還有什麼意義?
草原上旅遊的佳節
東非大草原坐落在肯尼亞,屬於熱帶草原性氣候,旱季炎熱幹燥,雨季時間短,每年的八月和九月是一年之間最好的季節,也是遊客最多的時候。
在這裏你能體會到最真實的世界和自己,人和動物的關係令人著迷,人與人的關係令人著迷,人與自然的關係讓我們驚奇!
金黃的東非稀樹草原上,走來一隊身披紅色披風、手持木棍的馬賽人。這是肯尼亞馬賽馬拉國家自然保護區外一道靚麗的風景。無數遊客不遠千裏來欣賞東非草原美景的同時,也被生活在這裏的馬賽人所吸引。作為肯尼亞最具代表性的部族之一,馬賽人一直延續著遊牧傳統。數百年來,他們在非洲遼闊的大地上逐水草而牧,靠圍獵而生,過著遊牧民族的本色生活。但近年來隨著自然生態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馬賽人開始穿梭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草原上的土著居民
保護區內還生活著土著人,這讓我們可以一睹非洲真正主人的真實生活。馬賽人,是東非現在依然活躍的,也是最著名的一個遊牧民族,人口將近100萬,主要活動範圍在肯尼亞的南部及坦桑尼亞的北部。馬賽人屬尼格羅人種蘇丹類型,為尼羅特人的最南支係,使用馬賽語,屬尼羅—撒哈拉語係沙裏—尼羅語族。
相信萬物有靈。馬賽人今仍生活在嚴格的部落製度之下,由部落首領和長老會議負責管理。成年男子按年齡劃分等級。從事遊牧,牧場為公共所有,牲畜屬於家族,按父係繼承。
近年來,坦桑尼亞和肯尼亞政府鼓勵馬賽人定居從事農業生產,已有一小部分人轉為半農半牧,並有少數人進入城市謀生。馬賽人以肉、乳為食,喜飲鮮牛血,每個大家族都飼養幾十頭牛,專供吸吮鮮血之用。馬賽人盛行一夫多妻製。成年男子蓄發編成小辮,年輕婦女剃光頭。近年來,定居的馬賽兒童開始上學,已出現少數馬賽人知識分子。
如今的馬賽人一方麵仍然堅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麵也更多地加入到了當地的旅遊業中。
馬賽人住在用紅土和牛糞建成的小房子,房子很低,一般沒有窗子。當地的旅遊發展起來以後,馬賽人就不再以狩獵為生,改為飼養牛羊,有時牛羊和人就住在同一間屋子裏。這種相處對人和動物來說也許是最自然的。
與其他旅遊地不同的是,瑪莎瑪拉的馬賽人還不會用一些顯而易見的小伎倆招徠顧客,他們就是那樣自顧自地生活著,無視那些好奇的目光,就如同千百年生活的一樣。
那裏的生活節奏十分緩慢,衣食無著的人們並沒有太多可以努力的對象。矮矮的房屋外倚著的老婦人,歲月的侵襲使得她的黑皮膚看著都有些發灰了,隻是那雙眼依然是清明的,她並不理睬來來往往的人群,就那麼定定地看著一個方向,凝固了,或者多年來就沒有移動過。看著那目光,一時便不知心裏的哪一個地方有了什麼觸動。
拓展閱讀
馬賽人的裝束很顯眼,男人披“束卡”,實際上是紅底黑條的兩塊布,一塊遮羞一塊斜披在一邊的肩上。馬賽人女性穿“坎噶”,頸上套一個大圓披肩,頭頂帶一圈白色的珠飾。她們的耳朵很大,馬賽女孩生下來就紮耳洞,以後逐漸加大飾物的重量,使耳朵越拉越長,洞也越來越大。馬賽人大部分都缺少兩個門牙下齒,這是從小拔掉的,為的是灌藥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