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的沙漠
澳大利亞是個移民國家,其人民既有西方人的爽朗,又有東方人的矜持。土著居民以狩獵為生,“飛去來器”為獨特的狩獵武器,盛行圖騰崇拜。這裏的居民估計隻有25萬,每平方千米還不到0.4人。偌大的麵積空無一人,但是隻要瘦瘠的植被能供養牲畜,或有可靠的水源,散落的人群便會在這世界上最艱困的環境中和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下生存下去。考古學上證明,已陸陸續續有形形色色的人在沙漠定居,動植物的培育馴養導致職業的專門化。對外貿易也發展了,模裏西斯的銅在公元前2000年就找到其出路進入地中海的青銅器時代文明。遊牧民的大遷徙方便了他們卷入全沙漠的貿易。沙漠中的綠洲居民易遭桑哈亞人(柏柏爾族)和其他騎駱駝遊牧民的襲擊,他們之中有許多人是為了逃避北非古羅馬末期的混亂和戰禍而進入沙漠。許多遺留下的綠洲居民,其中有哈拉廷人,被遊牧民所征服。
防沙治沙
沙塵暴曾是澳大利亞的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澳大利亞不但幹旱多風,西部的維多利亞沙漠和大沙沙漠也是世界上沙塵暴的嚴重多發地區。
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和努力,政府和民間環保組織采取了不少治沙措施,效果明顯,最近幾年已經沒有再發生沙塵暴了。
植樹種草是最有效的防沙辦法,澳大利亞為此開展“綠色澳大利亞”運動。澳大利亞街頭巷尾的樹,樹下無一例外都鋪了大快木屑或透氣膠粒一類的東西,這樣既不影響樹木對水分的吸收,風吹過也不會將浮土吹得到處都是。
在建築物與圍牆之間的狹小地帶,人們還精心種植花草,並在花草下鋪上碎木屑,整個城市看上去就像花園一樣。澳大利亞還根據幹旱程度對植物的限製作用不同,種植了不同植物進行防沙治沙。對年降水量大於500毫米的海岸沙丘,他們先種草使流沙固定,然後種豆科等植物,最後種喬木和灌木。對於年降水量超過250毫米的內陸沙丘,則主要是種草。這些措施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
這塊昔日被稱為大漠“紅心髒”的澳大利亞北方地區,如今沿途沙地上都鋪滿了綠色植被,甚至還有較大麵積的沙漠綠洲,沙漠農場也是瓜果飄香。
拓展閱讀
小沙沙漠位於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位於大沙沙漠以南,吉布森沙漠以西。因與大沙沙漠相鄰、相似,但麵積較小,從而得名“小沙沙漠”。它與大沙沙漠在地形地貌、動植物方麵均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