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拉喀托火山(1 / 1)

喀拉喀托火山

喀拉喀托火山是亞洲活火山,為第四紀噴發的火山,也是近代噴發最猛烈的一座活火山。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與爪哇島之間的巽他海峽南口的拉卡塔島,海拔813米。自上一個世紀以來發生過一係列的噴發。最初火山口及火山錐都沒於海中,露出海麵以上的部分成為海上小島。後來火山再度噴發,在老的火山口內形成了一些新的火山錐,共同組成一個島嶼。

揭秘喀拉喀托火山的爆發史

火山活動力的強弱,不在於火山的大小高低,印度尼西亞的喀拉喀托火山雖然不很大,但活動力極強,如1883年的大爆發,當時震動了世界。其強大的爆炸力,相當於投擲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的100萬倍。爆發產生的轟鳴聲,使遠在3000千米以外的澳大利亞也能聽到。

這次大爆炸使原喀拉喀托火山在水上的45平方千米土地,約有三分之二陷落到了水下。

1883年的火山大爆發還引起了強烈的地震和海嘯,海嘯激起的狂浪高達20米~40米,超過10層樓高,致使海水侵入到爪哇和蘇門答臘島的內地,摧毀了295個村鎮,奪去了約5萬人的生命。地震和海嘯引起的狂浪,還衝出海峽,波及範圍甚廣。據說狂浪從喀拉喀托衝出後,到達西歐海岸時,全程隻用了32小時,在此期間,洶湧的狂浪共沉沒了各種船艦約6500艘。速度之快,為害之烈,讓很多人不知所以的死亡。

1883年的火山大爆發,曆時99天。在火山爆發期間,其噴發物散落到半徑約為237千米的範圍內,在喀拉喀托周圍74千米~93千米距離內的島嶼均遭到了灼熱噴發物的侵襲。有人形容這次大爆發是“聲震一萬裏,灰撒三大洋”。該次大爆發,使島上的原有生物毀滅,以後開始複蘇,各種種子植物、昆蟲、鳥類和爬行類動物已慢慢出現。20世紀50年代初,大部分已有森林覆蓋,以紫紅烏檀占優勢。

1927年的一次噴發造就了一座小喀拉喀托火山的誕生,以每年7米的速度上升。此後,在1935年、1941年又多次噴發。50年代~70年代仍有噴發活動,平時多冒蒸氣。70年代起,供旅遊、體育及科研工作者登山觀察。

喀拉喀托火山簡介

喀拉喀托火山位於沿著印度—澳大利亞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的會合處,即一條頻繁的火山和地震活動帶。在過去百萬年以內的某個時候,這座火山形成一座由火山岩流構成的圓錐形山體,交疊鋪墊著火山渣層和火山灰層。火山錐從其底部聳起,突出海麵之上約1800米。

後來,山體頂部被遭毀,形成了直徑約6千米的破火山口或碗形凹地。破火山口的一部分突出於水麵形成了4座小島:分別是位於西北的塞爾通島,東北的朗島和波利什哈特島,南麵的拉卡塔島。很多年以後,又形成3個新火山錐,並漸漸地合成了一座島,其中火山錐最高的一個可上升到海平麵813米的地方。

喀拉喀托是1927年6月冒出海麵的一個火山島。最初該島被海浪的力量所拍打削平,但最終火山的生長速度超過了海浪的侵蝕速度。

1930年8月,喀拉喀托終於成為了一座永久島嶼,並從此成了火山學家研究火山島形成的對象。自1950年代開始,該火山島以每星期約13厘米的速率持續增高。

馬榮火山——世界上最完美火山錐

馬榮火山位於菲律賓呂宋島東南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活火山之一。它那近乎完美的標準圓錐形輪廓,被稱為“最完美的圓錐體”,連日本“聖嶽”富士山都甘拜下風。雖然,該火山近來有多次噴發的現象,但是仍然吸引了很多來一睹完美火山爆發景象的火山愛好者及攝影愛好者。

號稱世界上最完美火山錐的馬榮火山,方圓130千米,聳立於阿爾拜灣海岸上。

該火山在過去400年間爆發了50次,自1616年以來有過30次以上的爆發記錄,1993年的爆發導致75人死亡;最具破壞力的一次發生在1814年,當時整個卡格沙瓦城遭掩埋。

在火山學的分類中,馬榮火山屬於複式火山,對稱的圓錐體是經由多次的火山灰和熔岩流噴發、累積的結果。在地質學上,菲律賓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地帶,因為板塊擠壓作用,較重的海洋板塊把較輕的大陸板塊往上推,推擠過程中強大的壓力及高熱使得板塊熔化,從而產生岩漿。

因此,菲律賓有多達22座活火山,且全部都分布在環太平洋火山帶上。而馬榮火山完美對稱的圓錐體是大量火山灰和熔岩多次噴發並累積而成的結果。

拓展閱讀

複合火山是一種邊坡很陡的錐狀火山,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互層組成。其高度可達數千米,體積可達許多立方千米。在山頂附近,坡度可達30°或更大些,但是在底部附近,坡度可以平坦得多,所以複合火山的斜坡是凹坡。複合火山經常出現岩床和岩牆,這些岩床和岩牆與岩流一起,鞏固了火山錐以及使火山錐更能抵抗剝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