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改革舊製推進社會(1 / 3)

第一節 魏孝文帝易俗行漢製

北魏孝文帝(467—499年),拓跋宏,是一位卓越的少數民族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崇尚漢族文化,實行漢化,禁胡服﹑胡語,改變度量衡,推廣教育,改變姓氏並禁止歸葬,提高了鮮卑人的文化水準,是西北方各民族陸續進入中原後民族融合的一次總結。

在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幾十個君王中,真正有所作為並在曆史上產生深刻影響的,要屬北魏的孝文帝。他在位期間(471—499年),為了緩解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積極汲取漢族地主階級的統治經驗,大膽實行了一係列改革。

太和十四年(490年),臨朝稱製的馮太後病故,年方23歲的魏孝文帝拓跋宏開始親自當政。他深知要使北魏富強,必須拋棄民族偏見,接受漢族文化,繼續實行改革。於是,他決定遷都洛陽,並厲行實施了一係列改革鮮卑舊習的漢化政策。

北魏政權的建立者是文化較低、社會發展較為落後的鮮卑族拓跋部,且一直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隨著北方的統一,政治軍事中心的南移,繼續以平城為都城已不適應形勢的變化。因為平城地處邊塞,農業生產條件差,交通不便,也不容易控製全局;加之它是拓跋貴族的老巢,舊習俗濃重;又有北方柔然的威脅,很不利於鞏固北魏政權。為了保持拓跋氏的統治地位,加強同南方漢族的聯係,魏孝文帝決計遷都洛陽。

由於守舊貴族的反對,拓跋宏沒有直接提出遷都的計劃。太和十七年他們對於“變俗遷洛,改官製服,禁絕舊言,皆所不願”。太和二十年(496年)八月,魏孝文帝出遊嵩山,太子恂留守洛陽,就發生了太子恂密謀奔代(平城),分裂北魏的事。魏孝文帝立即返回洛陽,廢掉了太子恂,不久又毅然將他處死。同年冬,鮮卑貴族中的元老穆泰等人又在平城叛亂,魏孝文帝也堅決鎮壓了。一次次的較量,沉重打擊了鮮卑貴族的保守勢力,鞏固了魏孝文帝遷都易俗的改革成果。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四月,魏孝文帝在一次南征的途中病死,終年 33歲。他在位 29年,親政8年,雖好大喜功,但能拋棄狹隘的民族偏見,實行一係列改革,促進和完成了鮮卑民族的封建化過程,也使我國北方出現了一個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麵。

魏孝文帝是在我國曆史上起過積極作用的改革家,也是北方民族融合的一位積極推進者。不僅如此,他還是一位有眼光、有謀略、有遠見卓識的明君。正是因為具有開拓創新的意識,魏孝文帝才力推改革,除舊布新,采取確實可行的方法促進民族間的融合和交流。

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權時,各地宗族塢堡林立。北魏政府利用各地“宗主”“督護”地方,實行宗主督護之製。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時,為加強中央政府對人民的實際控製,采納給事中李衝建議,於太和十年(486年)建立三長製取代宗主督護製。三長製規定:五家為鄰,設一鄰長;五鄰為裏,設一裏長;五裏為黨,設一黨長。三長製與均田製相輔而行,其職責是檢查戶口,征收租調,征發兵役與徭役。

三長製的建立,打破了豪強蔭庇戶口的合法性。在實行的過程中,三長還從大族豪強中產生,他們不僅本人可以享受免於征戍的特權,而且親屬中也有一至三人可以得到同樣待遇。

第二節 柴榮改革除積弊

柴榮(921—959年),周世宗,一稱柴世宗,五代時期後周皇帝,漢族,邢州堯山柴家莊人(今河北邢台隆堯),生於邢州龍岡(今邢台縣)。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在位時間從955—959年為期5年。

柴榮,五代時邢州龍崗(今河北邢台西南)人。本是郭威內侄,後被收為養子。早年為郭威操家務,往來南北販賣茶貨。郭威舉兵入汴時,受命留守鄴城。後周初年,授澶州節度使,封晉王。郭威死後繼位,稱周世宗。因即位後複原姓,亦稱柴世宗。他精明強幹,誌氣宏大,決心統一中國。即位後,繼承郭威的改革事業,革除五代積弊,致力國家統一,是五代十國時期最有作為的帝王。

907年,朱溫滅唐建後梁。在以後的50多年裏,先後有五個朝代統治黃河流域,史稱“五代”。這期間,朝代更替頻繁,割據政權眾多,封建秩序已經到了無法維持的地步。不少皇帝荒淫貪婪,殘虐貪濁,上下皆然;加之北方契丹入塞騷擾,天災人禍,真是民不聊生。後周太祖郭威出身貧賤,以應募當兵起家,是我國曆史上僅有的一位“黥麵天子”。他即位以後,很注意革除前朝的弊政。他曾說:“朕起於寒微,備嚐艱苦,遭時喪亂,一旦為帝王,豈敢厚自奉養以病下民乎!”他保守疆土,力事恢複,積蓄力量,穩步改革,使朝政大為改觀。柴榮正是在郭威改革前打破人們對佛的迷信、敬畏心理,柴榮還親自執斧把鎮州(今河北正定)寺院的觀音像砸毀了。

唐末以來,世態日壞,君臣間信義喪失殆盡,柴榮則注意以德服人。他不僅對部下賞罰嚴明,以誠相待,就是對“外服”之官,甚至敵將,也曉以信義。鎮守襄陽的節度使安審琦,十幾年沒到過開封,對後晉、後漢朝廷置之不理,進朝來拜見柴榮時,生怕被扣留不放。柴榮加封他太師之號,並熱情送他回任,使他很受感動。顯德四年(957年),攻下壽州(今安徽壽縣)後,柴榮釋囚犯,減租賦,大力安民,還特別表彰了與周軍對壘、堅守數年的敵將劉仁贍,說他節操堅貞,是個難得的好人。這不僅顯示了柴榮的豁達,也是他著意扭轉世態政風的具體表現。通過一係列改革,後周的軍力、國力都有了大大增強。柴榮南征北戰,先是在高平擊敗了來犯的北漢軍,接著三次親征南唐,攻取了江淮十四州,兩次北伐契丹,收複了瀛、莫、易三州,又攻取了後蜀的階、成、秦、鳳四州。在正要進兵幽州(今北京)時,不幸患病退兵,不久去世,年僅39歲。

後周立國不及十年,因厲行改革,成績斐然。柴榮在位僅六年,懷著“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壯誌宏圖,一麵力除五代積弊,一麵進行統一戰爭。雖然壯誌未酬,其貢獻卻是不可磨滅的。

國學大師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但“趙宋之世”的實際開創者並不是趙匡胤。趙匡胤是踩著巨人的肩膀登上高峰的。而為他搭橋輔路、奠定基業的,就是流星般劃過曆史天空的短命天子後周世宗柴榮。

後周立國雖短,但軍力、國力雄厚。不難看出,周世宗柴榮改革效績卓著。柴榮是五代時期最英明的君主,在當時的社會,他大刀闊斧推行改革,本身就是一種創新,也體現了一種進取精神。

955年5月,後周世宗詔天下寺院,非敕賜寺額者皆廢之,所有功德佛像及僧尼並於當留寺院中,今後不得再造寺院。禁私度僧尼,凡欲出家者,須先取得祖父母、父母、伯叔同意,方許出家。禁僧俗舍身、斷手足、煉指、帶鈴、掛燈、毀破身體等。有如所犯,所在嚴斷,遞配邊遠,勒令還俗。結果當年廢寺院30336座,存2690座。有僧42444人,尼18756人。同年9月,周世宗又以縣官久不鑄錢,而民間多銷毀銅錢造器皿及鑄佛像為由,敕立監采銅鑄錢,除縣官法物、軍器及寺觀鍾磬鈸鐸之外,民間銅器、佛像,限五十日內全部送官,官給價值;過期匿而不送,五斤以上死罪,一斤以下徒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