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行業創新自強自立(2 / 3)

劉新在濟南市繁華地段買下一個飯店,經過一個多月的裝修、裝備,“小土豆”終於在山東亮相了。雖然在此之前劉新已在當地做了大量宣傳,但是當地居民根本不認“小土豆”。開業那天,飯店門前冷冷清清,一天下來,營業額還不到200元。劉新沒有氣餒,為了在泉城打開市場,他斷然打出了:“沈陽小土豆落戶山東,請泉城人民免費試吃三天”的牌子。免費品嚐的牌子一掛出來,就引來了眾多人前來“品嚐”,這一嚐就嚐出了名堂。三天之後,很多山東人專門掏錢來店裏吃小土豆。“沈陽小土豆”好吃的消息很快便在濟南傳開了,一些好奇的山東人紛紛專程來品嚐沈陽的“小土豆”。一時間,“小土豆”又火爆泉城。在山東開分店取得成功後,短短的兩年間,劉新運用他那精明的頭腦和旺盛的工作熱情,在省外又連續開了幾家分店,而且個個紅火,一時間找劉新要求合作的投資商眾多。

目前,“小土豆”已經在全國除了廣東以外,大部分地區均有連鎖店,目前已有連鎖店140家。“新型的餐飲,需要新的機製、新的人才和新的品牌。”正是把握住了這一點,劉新在小土豆上做足文化,讓小產品創造出了大價值。

第六節 李俊的“論壇”生意

李俊,中國企業家論壇創立人,1988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係。1994年,他創辦《中國證券期貨》雜誌;1998年,他在香港創立亞洲資本論壇,出任論壇董事局主席和亞洲資本論壇出版社社長,是中國第一個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論壇”性質的企業,從而與那些沒有法人資格的各類論壇區別開來,李俊因此而被譽為“中國論壇第一人”。他旗下的中國企業家論壇(又稱亞布力論壇)和亞洲資本論壇都是赫赫有名的著名論壇組織。

“來,開會了!”相信這句話會讓很多國人頭疼,然而有這樣一幫人卻對會議、論壇樂此不疲。這些人喜歡山間小鎮、海邊漁村,中意冰天雪地、荒郊野島。這些人目光獨到,能夠找到最吸引人的新經濟龍頭。這些人劍走偏鋒,總是能拋出千萬人關心的話題。他們緊盯的是人氣,靠人脈賺錢;他們以圈人為樂,憑話題聚財。他們就是一群買賣論壇的人。隨著近年中國社會的飛速發展,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在經濟領域具有特殊作用的論壇組織也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來。而其中最為出色的莫過於被業界譽為“中國論壇第一人”的李俊。說起緣何投身於論壇組織的事業,李俊把它歸結為對論壇的熱愛,而這種熱愛則來自於他在傳媒運作過程中的實踐。1993年,李俊擔任國內貿易部辦公廳新聞處處長。為了給國內提供一家友的模式,得到了企業家的高度認可。

中國企業家論壇是按照世界著名的達沃斯經濟論壇的模式組織的,為滿足達沃斯創造的“在休閑中開會,在開會中休閑”的人性化需求,像達沃斯一樣,中國企業家論壇選擇了黑龍江的冰雪小鎮亞布力為永久性會址。然而在第一屆年會籌備期間,幾乎所有的受邀人都很不解為什麼要選擇這樣一個看上去很“勞命傷財”的地方,以至於李俊最後不得不掏腰包替那些富人們負擔來回機票,才保證了第一屆有足夠的嘉賓參加。

經過五年的發展,亞布力論壇已經被很多企業家所接受,每年到亞布力開會納入了很多人的日程,有企業家稱譽它為“企業家自己的論壇,企業家的草根論壇”。得到了企業家的認可,論壇的經濟狀況也逐年變好,一舉改變了前幾屆“賠本賺吆喝”的尷尬局麵。同時運作兩個每年都有很多活動的論壇,李俊似乎還是覺得不夠,他說過:“來日,我還是會做論壇。”

在中國經濟發展初期,指望辦研討會掙錢無疑是一種奢望,也不可能引起人們的創業欲望。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深度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的論壇組織卻蘊涵著巨大的財富。一些著名論壇組織的讚助費動輒以十萬、百萬美元計,體現了這個行業的無限前景。此外,論壇組織也可以作為良好的經濟平台,衍生出更多的經營可能。

正是注意到了這一點,李俊積極投身論壇事業,開創出了另一片天地,將小小的論壇轉化為巨大的財富。

第七節 張揚的“尾房超市”

張揚,女,2003年大學畢業後在北京一家房地產營銷公司做推銷員,之後專門從事滯銷房的銷售工作,並成功注冊了一家“尾房超市”公司。

在前幾年的房產熱潮中,許多開發商一哄而上,在遠離城市中心的地段建造了許多質量低劣、配套不完善的房屋。起初,由於市場需求旺盛,房價尚可接受,消費者趨之若鶩,紛紛購買,房產商賺了一大筆錢。從2005年開始,市場開始對瘋漲的房價說“不”,買房人終於冷靜下來,開始審視房產的真正價值以及自己的購房行為。隨著市場的冷淡,許多已經空置了幾年的房屋漸漸變成了開發商“心口的隱痛”,有些資金緊張的房產商開始悄悄降價銷售。

出現這種情況除政府和房產商負一部分責任外,房產結構的失衡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北京、上海和一些省會城市的房價呈現繼續高漲的趨勢。這直接帶來一種市場現象,即有價無市,也就是說一些定價明顯偏離價值的房子陷入銷售困難的局麵。長此以往,滯銷房就變成了房產開發商眼中的一塊“燙手山芋”。但危機往往是伴隨著轉機而來。在北京就有這樣一個女孩,創造性地專賣“滯銷房”。她就是張揚。

2003年夏天張揚大學畢業,應聘到北京一家房地產營銷公司做推銷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售樓小姐”。進去後,張揚發現這個營銷公司所代理的樓房要麼是年代久遠的“過時房”,要麼是地處偏僻、布局不合理的房子,加上第二單生意,張揚做得更是漂亮。有一套三室兩廳100多平方米的房子,由於戶型設計不合理,有些“三尖八角”,主臥室還有道橫梁,這個缺陷非常明顯,很多客戶一看就走,根本不考慮購買。張揚用自己剛掙的2萬元錢,找設計師巧妙利用空間,“隱去”橫梁和三尖八角,然後把房子好好裝修了一下。一個多月後,房子裝修好了,原來結構失當的房子變得雅致、大氣,高貴而不失華麗。正午的陽光照在陽台上,有一種深邃燦爛的明亮感。最後,張揚以50萬元的價格把它賣給了一對外籍夫婦,一下就賺了17萬。

就這樣一晃半年過去,張揚為多家開發商共銷售出70多套積壓房,簡直成了一些開發商眼裏的“能人”。當然,她自己也賺了一筆可觀的“代理費”。這些錢,如果還在原來公司做售樓小姐,大概30年才能掙到!如今的張揚,已經自己注冊了一家“尾房超市”公司,名正言順做起了老板。

張揚相信:沒有不好的產品,隻有不好的推銷員。任何在別人看來不好不合格的產品,當找到了合適的銷售對象時,它就成了人見人愛的好產品、俏東西;其次,好的產品需要好的包裝,適當的包裝可以修正產品的缺陷,提升產品的檔次,贏得顧客的歡心。

中國人不提倡死守一條道跑到黑,中華民族是一個不斷追求創新的民族。張揚賣房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事物的標準總是在變化之中,而變化的市場更需要創新的眼光。有時,換一個角度考慮問題,就會發現一條新的解決之道,財富也就隨之而來了。

第八節 譚晶創立手繪服裝

譚晶,1980年出生在山東濟南。2000年從省內一家藝術學院畢業後,在廣州一家廣告公司工作。2001年辭職,之後不斷開拓“手繪服飾”市場。

在這個個性張揚的年代,缺的永遠不是時尚,而是發現它的眼睛。有時一個新鮮創意,就足以改變人生。濟南女孩譚晶就是典型的例子。

一個偶然的機會,譚晶到廣州一個女友家玩,正趕上女友留學回國的哥哥回鄉探親。男孩看到譚晶上身穿的那件白色T恤歎息道:“太可惜了,你既然是學美術的,怎麼不在‘光板T恤’上弄個時尚、漂亮的手繪圖案呢?那樣才夠個性、夠完美!”男孩介紹說:“現在日本和美國流行‘手繪服飾’,就是用一種從植物中提取的特殊紡織顏料在衣服上作畫。由於顏料具有防水功能,衣服髒了機洗、手洗都不會洗掉圖案,對人體也沒有任何傷害。這種手繪服飾不再拘泥於固定的圖案樣式,顧客可以充分發揮想象,用畫筆設計個性十足的圖畫。”聽完女友哥哥的話譚晶靈機一動,手繪服飾肯定大有市場!當天譚晶回到住處,買來了近20種顏料,花了半夜時間,把自己的自畫像“搬”上了白 T恤。忽然間她感覺生活一下子找到了目標。

接下來,譚晶就在廣州找了許多家商場、服裝店,采購了上百件棉質好的“光板衣服”,購置了專用顏料和畫筆,並製作了宣傳資料……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2001年10月,“彩繪服飾工作室”在廣州開業。工作室賣出去的每一件衣服都是唯一的,讓每個在手繪服飾店買衣服的人都不會“撞衫”。這盤經營“個性”的生意很快給譚晶帶來了豐厚利潤。她在商場批發一件“光板T恤”是三四十元,做成手繪服飾後,售價可達 100—150元。工作室開業後,幾乎每天都擠滿了時尚男女。

手繪店開業半年後,附近喜歡手繪服飾的人越來越多,連一些在廣州工作的中年老外都會跑來買幾件新奇衣衫,或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親手設計一些另類的圖案放在他們的衣服上。當然,來店裏的大多數還是年輕人,而且以情侶居多。他們多半要求把情侶的頭像畫在自己的衣服上,他們希望每時每刻都看到自己的心上人。更重要的是,他們要讓旁人知道,那衣服上的人是“我”的,“你們”就甭想了吧!這也算是一種有趣的“愛情廣告”吧!

2002年世界杯大賽開賽前兩個月,譚晶預料到球星手繪服飾肯定會火,於是當即去書店買回好幾本曆屆世界杯畫冊,並且招兵買馬聘用了幾位專兼職畫師,將所有的球星都搬上了“光板服裝”。世界杯開賽後,店裏每天都有足球迷趕來求購,當月就創造了8萬多元的不菲收入!

除了畫服裝外,後來一些顧客還會要求在沙發靠墊、背包、球鞋上繪製自己的自畫卡通頭像。一幅自畫像收費80—120元。春節、情人節期間,這樣的訂單尤其多。

2003年初,中央電視台的“同一首歌”將來羊城演出。譚晶抓住商機,把來演出的歌星的形象都搬到了白T恤上去!演出期間,那些年輕的歌迷非常興奮,很多人根本不還價。僅僅7天,1300件手繪T恤全部售光。

一次,譚晶在一份時尚雜誌上看到“今年歐洲時裝界流行DIY”的信息,不由大喜過望。是啊,T恤為什麼不能DIY呢?讓顧客自己動手繪畫他們喜歡的圖案,多有趣啊!很快,她就把這個想法變成了現實。打出精彩的廣告後,在兩個手繪工作室中增設了一些漂亮的不鏽鋼桌椅,牆上掛滿了繪製好的T恤,上麵的圖案五花八門,無奇不有,以供顧客參考。桌子上放著幾厚本圖案樣稿和色彩繁多的顏料……一切準備就緒,漸漸也迎來了想過把“T恤DIY”癮的顧客。其中多數是20來歲的年輕人,少數為三四十歲的時尚男女,甚至還有年輕的父母帶著兩三歲的寶寶來繪“家庭T恤”的。每當自己的一件大作完成,他們的臉上都會溢滿興奮,很有成就感。

2003年,譚晶在銷售了上萬件T恤後,廣州已“冒”出一些手繪服飾店,同行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起來。於是,她決定讓幾位美院畢業的學生幫她打理手繪工作室,自己則帶著另外10多名員工加盟了一家港資服裝公司。

由於譚晶對市場觀察得很細致,並在設計圖案上下足了工夫,第一批手繪牛仔服推向市場後,銷售勢頭出人意料地“火”。後來她在手繪的基礎上,又為服裝加上繡花、縫珠片、燙鑽等工藝,令手繪服裝更富個性,既新潮又高檔,價值倍增,並開始熱銷港台地區。

手繪服飾有著特定的紀念意義,幹這一行就要會趕時髦、抓時機,思想還得超前。譚晶正是這樣一個女孩,她不斷把新鮮血液注入“手繪服飾”中,不斷創新,不斷開拓進取,才讓手繪服飾在當今社會眾多潮流中脫穎而出。

第九節 鄔誌星創辦植物醫院

鄔誌星(1944—),浙江奉化人,196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附屬上海科學技術學校生物化學專業,1978年進上海植物園,任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等。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鮮花消費已經成為人們日常消費的一部分,綠色植物對於裝飾家居更是必不可少。除了自己購買,遇上節慶假日、走親訪友時,一盆鮮活的盆景花卉也是頗受市民青睞的送禮佳品。然而,由於沒有養護知識、養花不得法,每年被扔進垃圾箱的花有上百萬盆。

50萬養花人七成是不懂花的,怎樣養護嬌嫩的盆景花卉讓人大傷腦筋。葉片發黃的君子蘭、樹蔸爛掉的鐵樹、光禿禿的文竹……雖然人們在多年花卉植物的“綠色”消費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已掌握了一些養護知識,但更多人仍是喜歡養花而不會養花。

幾個月前的一個休息日,閑逛花市時,譚小姐偶然間看到了一種名為“開心果”的綠色小植物,它的根部是一個一分為二的長圓形綠色小球,主杆從其中間長出,大約六七厘米,頂端有幾片小綠葉,整株“開心果”栽在一個比小盒酸奶塑料杯還小的花盆裏。“開心果”價格不貴,10元一株,樣子著實討人喜歡,而且聽花店老板說非常好養活,隔幾天澆些水就行,譚小姐當即買了3盆。一盆留家裏添點兒綠色自然氣息,一盆帶去辦公室放在電腦旁,一來好看二來能減少點兒輻射,還有一盆送給男友,讓他睹物思人。此後,譚小姐和男友一直按花店老板所說的“隔幾天澆些水”的方法,悉心嗬護3盆“開心果”,可幾周後“開心果”顯出了病態,原先飽滿的球形根部逐漸開始幹癟起皺,葉子也慢慢枯萎凋落,完全沒了當初的可愛。對此,不諳花道的譚小姐真是束手無策,去那花店求助,老板也支支吾吾、語焉不詳,道不出原委。不久,“開心果”便都先後夭折了。雖然經濟損失不大,也就30元,但譚小姐還是覺得很遺憾。

而馬先生家那盆好友贈送的價值上萬的極品蘭花害了病,由於無處就醫,尋不到植物醫生,最終丟進垃圾箱,造成的損失就不可謂不慘重了。盡管現在不少街道社區組織了有經驗的養花人指導小區居民,這樣的非專業誌願者隊伍約有30支左右,但是由於數量的局限和專業知識的欠缺,有些問題仍難以解決。

而上海能為養花人提供專業服務的正規植物醫院卻隻有寥寥幾家,除了綠化局園林雜誌社的谘詢電話和近日開通的網上花卉診所,能提供現場指導、開設門店的植物醫院僅淮海西路上新穎花卉市場內的鄔誌星園藝工作室一家。所以,以目前的情況看,植物醫院在市場上幾乎仍是空白。

鄔誌星園藝工作室自 2004年6月開辦以來,10個多月的門診量已超過了6千人,電話谘詢者也達到三四千人。據該工作室的“植物醫生”鄔誌星先生介紹,入春以來,前來就診的“植物病人”數量更是驟增,周末最多時一天的掛號量多達200多,更有養花人甚至專門“打的”將很重的盆花搬來看病,忙過了這一陣,梅雨季的門診量預計更是隻多不少。

鄔誌星園藝工作室業務很廣,除了上門掛號求診一些諸如葉子發黃、花開少了、防治病蟲害、如何翻盆等屬於基礎知識的病症,為一些大型植物,如巴西木、發財樹等要求醫生“出診”提供上門服務的也不少,病重者甚至要動“手術”。鄔誌星說,目前買花者的養護知識,一般都由賣者附帶傳授,而現在上海具有一定規模的花店、花亭有5000多家,算上一些小花攤共有8000多家,但其中不少花店小老板自己也不懂花,更別說對症下藥了,有些隻知道點基本常識,而有些則根本是純粹做花生意的“花盲”,所以很多人買回花卉或盆景後,由於沒有基本的知識,護理不當,最終往往隻能看著它凋零。

一方麵是大量的需求,另一方麵是空白的市場,嗅覺敏銳者似乎已經聞到了植物醫院這項新興產業暗藏的商機。

除了一般創業都需要的投入資金,開辦植物醫院對技術投入也有一定的要求。自己不是業內專家,如何創辦植物醫院呢?——對於有興趣的投資者來說,沒有專業背景可能是他們最大的顧慮。鄔誌星園藝工作室的實例告訴我們,聘請專家、引進技術,同樣可以開辦植物醫院。鄔誌星原是上海植物園的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植物、園藝科技科普工作,在行業內是公認的資深專家。去年6月開辦的鄔誌星園藝工作室由新穎花卉公司與他聯手合作,一方提供資金、場地,一方技術支持。園藝工作室以專家鄔誌星之名命名,慕名者自然紛至遝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