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行業創新自強自立(1 / 3)

第一節 李春創新的安濟橋

李春(生卒年代不詳),隋朝的一位普通石匠,隋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設計建成了安濟橋。李春是一個實踐經驗豐富的勞動者,他同其他工匠一起經過周密考察,認真總結了前人的建橋經驗,並從實際需要出發,大膽創新,使趙州橋(安濟橋)在設計上出現許多獨特和高超之處。

河北趙縣洨河上,有一座雄偉堅固的大石拱橋,名叫安濟橋,又稱趙州橋。橋全長 50多米,寬 9米,氣勢雄偉,結構奇特。橋下有一個跨度37米長的大石拱,兩端各有兩個小石拱。遠遠望去,宛如洨河上的一條長虹。這座橋經過1300多年的考驗,經曆了長年冰雪風霜的侵蝕,以及八次以上強烈地震的襲擊,至今尚存,仍舊能承受車輛通行。這一奇跡,在世界橋梁史上是罕見的。它被公認為是全世界最古老的石拱橋,值得中國人民引以為自豪。

我國古代傳統建橋的方法,一般比較長的橋梁往往采用多孔形式,這樣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緩,便於修建。但它的缺點很多,如橋墩多,不利於船隻航行,有礙洪水宣泄;橋墩長期在水中受衝擊侵蝕,容易坍塌。李春造趙州橋,大膽創新采取單孔長跨度大石拱形式,在河心不立橋墩。這在當時的世界上是一個空前的創舉。

在拱的形式上,李春沒有采用常見的半圓形(這種半圓拱一般高度是跨度的一半)。如果在 37米寬的洨河上也用這種半圓拱的話,橋拱頂將高達18米以上,車馬行人過橋,就要像翻小山一樣不方便。李春大膽革新,改用平拱風格,在它的影響下,以後曆代又建造了許多類似的大型拱橋。趙州橋不僅是我國拱橋的典範,而且在世界橋梁史上也占有光輝的一頁。

李春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建築師,他的創新精神被中華民族的傳人代代傳揚。

第二節 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

在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東三麵還有三座 5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點綴,與7個三角形噴水池彙成平麵與立體幾何圖形的奇特美景。人們不但不再指責他,而且稱“盧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

人們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跡變成藝術大市場,而貝聿銘卻希望“讓人類最傑出的作品給最多的人來欣賞”。他反對一切將玻璃金字塔與石頭金字塔的類比,因為後者為死人而建,前者則為活人而造。同時他相信,一座透明金字塔可以通過反映周圍那座建築物褐色的石頭而對舊皇宮沉重的存在表示足夠的敬意。自認因盧浮宮而讀懂了法國曆史觀的貝聿銘並不難從埃菲爾鐵塔中讀出建築的命運:建築完成後要人接受不難,難就難在把它建造起來。因此他不惜在盧浮宮前建造了一個足尺模型,邀請6萬巴黎人前往參觀投票表示意見。結果,奇跡發生了,大部分人轉變了原先的文化習慣,同意了這個“為活人建造”的玻璃金字塔設計。

貝聿銘設計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 21米,底寬 30米,聳立在庭院中央,四個側麵由 673塊菱形玻璃拚組而成,總平麵麵積約有2000平方米。塔身總重量為 200噸,其中玻璃淨重 105噸,金屬支架僅有95噸。換言之,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們認為,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是體現現代藝術風格的佳作,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嚐試。

同一年,貝聿銘還獲得了被稱為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利茲克獎。這個獎是1979年由“凱海”基金會設立的一項世界性最佳建築成就榮譽獎金,每年頒發一次。貝聿銘是獲得此項殊榮的第五人。現在人們願意承認,隻有進入其中才會消失的埃菲爾鐵塔和隻有進入其中方可顯現的玻璃金字塔,使“過去和現在的時代精神縮到了最小距離”,前者以強製姿態改寫曆史進程,而後者則隱匿地把曆史拽到現代中來。而貝聿銘“讓人類最傑出的作品給最多的人來欣賞”的願望也最終得以實現。

玻璃金字塔矗立在法國,但它的周身卻披著中國的“外衣”。貝聿銘力排眾議,大膽創新,將金字塔結構與中國的玻璃石材相聯係。無論從設計本身,還是從建築選材來看,都體現了一種“新”意。

第三節 陳晨用QQ經營粥鋪

陳晨,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人。在全國首先使用QQ經營粥鋪,居然迅速改變命運,讓深陷絕境的小店起死回生!

1991年,陳晨初中畢業。由於受身邊人的影響,他沒有選擇繼續讀書,而是踏上了一條艱難的謀生之路。

經過8年的顛簸,陳晨懵懵懂懂地撞了一圈後,終於發現了粥鋪市場的巨大潛力。2003年8月,在廣州偷師學藝一年,陳晨返回溫州,並開始籌備開辦粥鋪的事。然而,最簡單的生意往往卻是最難做的。粥鋪開張頭一天,陳晨從淩晨2點一直熬粥到清晨6點,好不容易做出各種花樣粥,可整整一天,他居然隻賣出了十幾碗粥。這樣下去怎麼行呢?陳晨向進餐的人征求意見,結果一問才知,原來自己隻顧照搬粵粥的風味,而忽視了當地人的口味。因為,廣東人喝粥一般味道較濃,偏重調味;而溫州人口味則以清淡為主。另外,為了節省費用,他煮粥時使用的器皿也不規範,以致煮出的粥味道既不夠地道,也沒體現出粥的應有風味。很快陳晨對粥進行了改進,雖然生意有轉機了,但他做的畢竟是小本生意,一個月下來小店的收入竟然連租金都付不起。一籌莫展的他整天唉聲歎氣。

生意不好,人也寂寞無聊,陳晨便來到網吧聊天。怎樣能使生意起死回生呢?陳晨這樣想著,便開始謀劃著怎樣把送餐的範圍拓展得更大。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他這種獨特的送餐方式,陳晨隨後又印製了大量的名片和外送單。他在上麵注明:網上訂餐請發QQ,餓了就隨時Q我!

陳晨這一招果然十分奏效,人們看了他的名片,覺得QQ訂餐既時髦又省話費,一到想喝粥的時候,就通過QQ給他發送信息。他這種便利的服務尤其受大學生和社會青年的歡迎。這群人既沒什麼收入又喜歡上網,因此市內的泡吧族很快就成了他固定的客人。而另一方麵,許多在家上網的居民,或者家裏的老人小孩想喝粥時,或者想調劑胃口,也都紛紛找他訂餐。這樣一來,陳晨經營了一段時間就忙不過來了,他經常是前腳出門,電腦上的QQ圖像就閃個不停。以後,陳晨見自己出門送餐經常耽誤生意,就申請將自己的手機和QQ號捆綁在一起。如此一來,他不論走到哪裏,即使不上網,隻要有Q他,他也能收到信息。隻是這樣一來,因為別人找他方便,他經常會半夜時分收到別人要求送餐的信息,不得不四處送餐。

由於陳晨實行的是隨叫隨到的送餐服務,其他餐館都打烊了,他則是門關了人卻沒歇著,為此,他的名字逐漸在泡吧族、夜班族和消夜族中間傳開。經營才幾個月,“財神記”的生意便火爆起來,搞得實在忙不過來的他不得不又去買了8個煤氣灶,還雇請了4名員工,讓他們專門四處送餐。而他則一心在店裏守著電腦和熬粥。

陳晨熬的粥品種很多,既有白粥、皮蛋瘦肉粥、魚片粥、鮮蝦粥、牛肉粥和海鮮粥等,也有綠豆蓮子粥、桂圓粥、蜂蜜粥、枸杞羊肉粥、人參粥和魚翅粥等,價格從1元到20元不等。另外,作為輔助食品,他還經營著砂鍋飯和麵食,供不同客人挑選。

陳晨苦苦經營了半年後,2004年4月,他的生意終於紅火起來。以後,隨著他的知名度提高,不僅泡吧族、加班族和消夜族來找他,就連醫院的病人和小區的人也紛紛找他訂餐。更為神奇的是,一些居民為了省事,居然連幼兒喝粥,家裏辦宴席,臨時調劑客人胃口,也都請他送餐上門。他這樣一個粥鋪開張才半年,居然一個月就能收入5萬多元了。

當然,陳晨賺的這些錢都是辛苦錢。為了滿足各種客人的需要,每天,他的小店一直都堅持營業到半夜12點鍾才打烊。陳晨的名氣在溫州越來越大,其服務對象也由當初的車站大道一帶延伸至整個市區。後來,他不得不又租了一處地方,專門用來煲粥。

如今,陳晨的這種QQ訂餐方式已經引起了大型飯店的關注,許多賓館飯店已經開始研究他的這種獨特服務方式,並準備加以借鑒。而一家大型快餐公司的老總也非常看好他,並願意出高薪將他招至麾下,但被他婉言謝絕了。陳晨說,他準備等發展壯大後就成立一個QQ送餐公司,在全國各地開連鎖店。到那時,他就要和當今盛行一時的洋快餐去掰掰手腕,比比高低。

在網絡日益發達的今天,網上創業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行業。陳晨利用網絡經營粥鋪,不僅為人們提供了方便,同時也讓自己掘到了金子。生活中不缺少創新,隻是缺少發現創新的眼睛。陳晨把小點子變成了大生意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第四節 她把珠繡傳播到日本

為了感謝由加利的關照,江薇把自己從中國帶來的珠繡編的小包作為禮物送給了她。在由加利丈夫的同事為他們夫婦舉辦的告別晚會上,她專門用這個中國味的小包搭配自己的晚裝,使得在場的太太們都很羨慕,不停地向由加利打聽是從哪裏購買的。

當由加利帶點炫耀和感激地將這件事告訴江薇時,江薇愣住了。這種中國特有的珠繡編小包在國內根本不值什麼錢,誰會想到在日本卻因為獨特的味道而頗為引人關注。回家後江薇對丈夫陳建國說起此事,當時陳建國正在等待幾個他去應聘的日本公司的通知,兩人每天晚上討論的話題就是如果陳建國沒能順利找到工作,兩人到底怎麼安排未來的生活,所以兩人都覺得這可能是一個不錯的創業機會。他們討論了半宿,最後陳建國出了一個主意,讓江薇再去給那些日本婦女當家教時,索性挑選兩三款珠繡編小包與自己的服裝精心搭配,然後看看這些日本女人的反應。

不過,這個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第二天一早陳建國就接到了日本一家大型公司的通知,他被錄用了,而且頭兩年月收入是35萬日元,公司負責幫他辦理工作簽證。兩年後如果他通過了考核,公司可以給他申請長久居留證。得到這一消息後,夫妻倆興奮極了。要知道在日本一個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剛開始工作時,月收入也就是20多萬日元。35萬元的月薪在他們看來就像一下邁入了天堂一樣。在江薇眼中,這還意味著他們終於可以換一個條件好一點的公寓,並且終於可以不用像睡地板一樣每天晚上委屈在榻榻米上,而是可以舒舒服服躺到床上。這時候所有創業的想法都沒人在意了。

直到兩個月後,陳建國已經開始融入公司的環境,他們租到了一個比較舒適的公寓,江薇也順利通過了日語二級考試。一次,陳建國的日本上司邀請他們夫婦到家中做客。在日本有這樣一種禮節,去別人家拜訪時,一定要帶上小禮物,作為對主人家邀請的感謝。江薇很自然就想到了珠繡編小包。這次做客後,陳建國總能接到同事的邀請,起初兩人還感到特別奇怪,後來江薇在與這些日本同事的太太相互通電話時才找到原因:大家都對江薇帶去的禮物特別感興趣,有人還鄭重其事地拜托,希望江薇幫助她們再購買一些。

這些事又撩動了江薇的心思,她已經看出這是一個不錯的商機。穩重的江薇決定試探性地開展一些業務。她托一位在福建的朋友在福州批發了100多個不同圖案的小包郵寄到日本。買這100多個包用了 1000多元人民幣,加上郵費和其他費用,寄到日本一共不到3萬日元。拿到這些珠繡編小包,怎麼定價讓江薇很是踟躕。陳建國說,在日本隨便吃頓快餐最少也要五六百日元,更何況這些包在日本人看來是一種民族的工藝品,不可以定價太低。於是江薇根據不同包的做工和大小壯著膽子將價格定在了3000—8000日元之間。越大的包定價越便宜,越小的包定價越高。因為兩者工藝不同,使用場合也不一樣。大包是平日外出時使用的,而小手包通常是在參加晚會或需要著裝比較華麗時才會使用。定好價格後,江薇給當初那些希望她代為購包的日本太太一一打電話,讓她們到家中挑選。

雖然這批包是珠繡編的,但是因為家人在挑選時沒在意款式,所以大多數都樣式普通。盡管這樣,很多人還是跟撿到寶一樣,一下子購買好幾個。不到幾天時間,除了幾個樣式、工藝實在太普通的包,其他全部被挑走了。最後,就連剩下的幾個包也被一個叫清紀子的婦女以每個1000日元的價格全部買走了。貨賣完後江薇一算賬,這批不到 3萬日元成本的包竟然讓她足足賺到了50萬日元的純利,相當於博士畢業的丈夫一個半月的工資。

如此巨大的利潤空間讓江薇心動了,但剛開始小試牛刀就走了不少彎路,吃了不少苦頭。從福建買來的包剩下一大批沒有賣出去,這讓江薇大為頭疼。還是丈夫的話不經意間提點了她:“鋪貨也要看哪裏更適合銷售,以及什麼樣的市場適合銷售什麼款式,不能這麼硬闖,而且如果有心要做這件事,不如自己開一家店經營。”

考慮到自己本身也是學設計的,自己的設計加上新穎的樣式,效果一定不錯。

於是江薇回到福建,經人指點,在武夷山下的一個村落中找到了一個世代製作珠繡的老人,並跟著老人開始學做珠繡。5個月後,江薇帶著自己親手製作的一款精美的小包回到日本,重新開始。結果,開業第一天,那個由她自己親手製作的小包就以1.9萬日元的高價被人買走了。由她設計、村民們幫助製作的那些包也賣得很好,300多個積壓包時不時也能“走”上一兩個,存貨越來越少。江薇的生意終於紅火起來。

此後江薇把福建製作珠繡的村落作為她在國內的供應基地,自己則全身心投入到設計中去。同時為了提高商品的檔次,江薇精心地研究各種製作珠繡的原料。她發現,泰國和馬來西亞生產的珠子光澤更柔和漂亮,於是選購了一些,一一搭配出漂亮的圖案。她一方麵讓福建的村民為她加工自己設計的大包,這些商品一到日本就直接發往她在日本各地發展的代銷點;另一方麵,她高薪聘請了國內幾位多年製作珠繡編包的老人,按照她提供的樣式和原料進行製作,然後擺放在自己店鋪中。時間一長,江薇的小店吸引了不少回頭客。

一天,一個氣質優雅的日本中年婦女來到江薇的店中,她拿出一條黑色絲製的披肩,希望江薇可以運用她的設計和繡工將珠繡繡在披肩上。江薇心想,對呀,我怎麼就沒有想到呢?珠繡不僅僅可以運用到包上,還可以運用到很多裝飾品上呀。於是她又慢慢把珠繡擴展到家居產品,如杯墊、盤墊等。江薇的生意隨著產品種類的增多越來越紅火。

為了協助江薇日益壯大的生意,丈夫陳建國也在2002年時辭掉了在日本大公司的工作,長居日本負責打理店鋪。這個店讓夫妻倆都非常自豪,不僅僅是因為從中獲得了巨大的財富,最主要的是讓他們感受到了在異國多年來從未有過的愉悅。

創新來源於靈感。江薇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帶到日本,並將它發揚光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國女孩並沒有局限於已有的市場、範疇,而是將它做大、做強,讓中國的傳統工藝深入到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麵,可謂獨具匠心。

第五節 劉新經營“小土豆”

劉新,1999年進京創業。公司現擁有130餘家加盟店,2002年在全國餐飲百強企業中名列第四位。2003年北京地區營業額達1.46億元,上繳利稅1500萬元,安置下崗職工2000餘人。

誰也沒有想到,一盤地方風味小菜“小土豆”,竟然成為吸引消費者的招牌菜,創出了名氣,這一點連劉新本人最初也沒有預料到。其“走”遍大半個中國的“小土豆餐飲連鎖店”,最初就是從一盤小土豆做起的。

劉新是一位下崗職工,為了生計,天天奔波著賣菜、賣魚、賣服裝……

1989年,劉新在沈陽最繁華的商業街——太原街開了家冷麵館。這是他初涉餐飲業的第一步,然而一年時間因經營不善虧損倒閉。劉新不甘心就此罷手,他一家家飯店去討教學藝,也在挫折、教訓以及學習中悟出了一個道理:凡是有經營特點的飯店,生意都好做;而一般生意不好的飯店,大部分都沒有特點,沒有自己的主打產品。自己失敗的原因就在於沒有自己的特色。於是,他重返沈陽太原街重操舊業。

當時,劉新開的仍然是冷麵館。為了保證質量,他親自到菜市場采購新鮮蔬菜,親自操勺上灶擔當大廚。為了吸引顧客,冷麵館的食品除了物美價廉之外,每餐還免費贈送給客人一盤自己家精心製作的開胃小菜——醬小土豆。沒想到,這盤特色小菜小土豆卻成為吸引顧客的招牌菜,許多顧客都奔著它而來。於是劉新連鎖店一開就開了十幾家,在北京餐飲業可謂抖足了威風。

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劉新決定向連鎖店式的現代化經營模式發展,讓小土豆的風味飄向全國。劉新把在全國開連鎖店的想法一提出來,就招來了一片反對聲,跟隨劉新多年的師傅勸劉新:“小土豆係列是東北菜,南方人可是吃不慣。再說現在各地飯店多如牛毛,我們還是好好在東北打市場,不要出去冒險了。”劉新的妻子也勸他:“我們已經辛辛苦苦幹了這麼多年,該好好享受一下生活,不要再出去闖蕩了,萬一賠了可怎麼辦?”可劉新下定決心去關內開拓處女地,把小土豆引出去。劉新帶了100萬,領著幾個“精兵強將”首先來到了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