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墓石的真偽
發現曹雪芹墓
1968年冬,在北京通縣張家灣村,人們正在進行平整土地的大會戰。該村青年李景柱在無主墓地的地下一米處發現一塊長1米,寬0.4米,厚0.15米的青色基石。李景柱算是當地的“土秀才”,他見石上刻的文字,便想這可能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墓誌。村民還在近處挖出一具男性殘骸,以為大文學家的嘴裏含有寶物,便將屍骨全身分離,隨意拋散。
這天晚上,李景柱找人幫忙,把墓誌載運回家中,再用鉛筆、窗紙拓好精心保存。1991年,張家灣鎮政府擬建公園,立碑林,李景柱將墓誌無償獻出。
曹雪芹墓石的真偽之辯
1992年7月,新聞報道了這一消息後,在紅學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也引起了海內外學術界的極大關注。
因為如果這墓誌確是曹雪芹的,將有助於人們了解曹雪芹的身世。圍繞著墓誌的真偽,學術界展開了一場沸沸揚揚地大爭論。
文物鑒定家秦公認為,這石碑可能是偽造的。他認為:石碑的用石不合理,沒有一個平麵,說明原來不是用來做石碑的;字在碑石上的位置不妥當,墓誌的最後一筆十分接近下緣;刻工很粗糙,刀法亂,有的筆畫還直接借用石料上原有的斧鑿痕跡;文法不合理,碑上不應稱“公”,而應稱“群”,如稱“公”,應稱其字;落款也不合理,應有立碑人等。
紅學家杜景華則斷定石碑不是偽造的。他說:“有人疑心石碑是偽造的,但石碑出土於‘文革’時期,那時沒有必要偽造一塊曹雪芹的墓碑。”他還認為,曹雪芹死於壬午,是胡適和俞平伯的說法。但大多數紅學家持“癸未”說。如果石碑是偽造的,那碑上為什麼不落款“癸未”,以迎合大多數人的觀點呢?
他還推測,曹雪芹死前,家境非常艱難,過著“舉家食粥酒常賒”的日子。被債主們逼得沒辦法,曹雪芹躲到張家灣昔日曹府的一個仆人家,可沒想到竟死在那裏。仆人草草將他埋掉,並草草為他刻了這麼個墓碑。
紅學家馮其庸也對墓碑持肯定態度。他還引證說,曹雪芹的好友敦誠《寄大兄》文中說:“孤坐一室,易生感懷,每思及故人,如立翁、複齋、雪芹、寅圃、貽謀不數年間,皆蕩為寒煙冷霧。”
敦誠的《哭複齋文》中說:“未知先生與寅圃、雪芹諸子相逢於地下做如何言笑,可話及仆輩念悼亡友情否?”
曹雪芹的故友寅圃、貽謀的墓都在通縣潞河邊上,為什麼敦誠說“與寅圃、雪芹諸子相逢於地下”呢?很可能他們同葬於潞河畔張家灣。
原北京市通州區文物管理所所長周良認為,曹雪芹一生窮困潦倒,墓葬的潦草符合其生前“舉家食粥酒常賒”的處境。他認為曆史上關於曹雪芹的逝世年代、地點沒有明確的記載,這個石碑的出土起到了一個重要的“補史”作用。紅學界如果隻是以簡單的書寫格式標準去衡量這個問題,就會有失偏頗。
除以上觀點以外,還有許多紅學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究竟這墓石是否是為曹雪芹立的,目前學術界還在爭議中。
拓展閱讀
1977年,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在河北省淶水一個叫沈家庵的村子裏,發現了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家族墓地,一時間在紅學領域引起巨大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