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島湖下的神秘古城群(1 / 2)

千島湖下的神秘古城群

千島湖水下的千年古城

千島湖位於浙江省淳安縣境內,是世界上島嶼最多的湖。千島湖是新中國成立後因修水庫大壩而成的人工湖,其主要源水為安徽境內的新安江及其支流,彙水來自安徽徽州的歙縣、休寧、屯溪、績溪,以及祁門和黃山區的南部。

千島湖聞名中外,許多遊客在陶醉於這片湖光山色時或許並不知曉,千島湖的碧波之下還隱藏著兩座千年古城。消失了半個多世紀的古城能否重見天日,依然是個未解之謎……

1959年9月21日,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大型水力發電站——新安江水庫開始截流蓄水。不到半年的時間,庫區內海拔108米以下的山嶺土地,浙江、安徽兩省的2個古城、3個古鎮、1377個古村落先後沉入煙波浩瀚的新安江水庫之中。108米以上的山峰丘陵星星點點散布在碧綠的湖麵上,數一數竟有1078個之多,千島湖由此而得名。

在被淹沒的古城鎮中,最著名的是淳安、遂安老城以及茶園、港口、威坪3個古鎮。其中淳安和遂安兩個古縣城,當地人習慣稱其為賀城和獅城,兩座古城的曆史均在1800年以上,城裏的文物古跡、商鋪、民居無計其數。

新安江水庫築壩蓄水之前,為了保證新安江水庫航道上過往船隻的安全,曾對航道經過的主要城鎮鄉村的高大古老建築,包括寺廟、牌樓、書院、橋梁進行過大規模的拆遷。許多古代建築因此毀於一旦。據當地居民回憶,新安江水庫建成蓄水時,由於水勢上漲的速度超過了人們的預想,遂安古城許多古代建築來不及拆遷便被大水淹沒。因此,水下的遂安古城很可能保存著許多具有較高曆史文化價值的古代建築。

水下的明朝獅城遺址

水下獅城遺址現位於距淳安縣千島湖西南湖區水域的五獅島旁,因背靠五獅山而得名。古代獅城是江西和安徽過往浙江的交通要隘,加之這一帶百裏平丘,土地肥沃,自古就有“浙西小天府”之稱,也是兵家必爭之地。獅城城牆建於明朝,之後曆代均沒有對遂安城牆做大的修整。

根據史料記載,獅城由北向南一共有5座城門,每座城門之上都建有城樓。一城五門的格局在我國的古代城鎮中並不多見。這種結構,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城鎮布局講究風水環境、注重城防功能的鮮明特征。

通過水下拍攝可以得知,獅城的城牆四周大部分保持完好。城牆用條石和城磚砌成,表麵平整、光滑。城牆外壁下半截多用長方形條石砌成,上半截則用燒製方磚。我們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磚上有澆印而成的陽文,字樣也可以一一辨認清楚。

獅城北門節孝坊水下古城有一個巨大的牌坊,大概有八九米高。牌樓上工工整整地刻著牌樓主人的名字“媯水故儒姚文浚妻王氏”的字樣。字體剛勁有力,字紋清晰可辨。牌樓頂部的雕刻,刀工精細,造型美觀,是一塊典型的節孝牌坊。

從高大的碑體和精致的雕刻來推斷,牌坊的主人王氏在當時一定是一位恪守婦道、勤儉持家的婦女楷模。除了節孝牌坊,曆史上淳安地區還曾建造過許多著名的功德牌坊。

根據1990年編撰的《淳安縣誌》記載,新安江水庫蓄水,淳安、遂安兩縣共淹沒各類牌坊265座,其中遂安老城就有21座保存完好的古牌坊沉入了新安江水庫湖底。在遂安北門附近,水下探險者一共發現了4座牌坊,從東向西一並排著隊倒塌在獅城東大街上。與北門發現的“媯水故儒姚文浚妻王氏”節孝牌坊不同,它們屬於功德類牌坊,是古代封建王朝用來顯赫皇權、表彰官吏功臣和儒林學士的特殊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