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高原的新忽熱古城(1 / 2)

地處高原的新忽熱古城

規模宏大的土夯古城

內蒙古自治區新忽熱古城位於烏拉特中旗新忽熱蘇木政府所在地北1000米之處,占地麵積1000平方米,是陰山地區漢代長城附近的一座大型古城。漫長的曆史賦予了它太多的秘密。

古城平麵為正方形的部分正南北方向矗立,東西長950米,南北寬950米,城牆裸露在地麵的部分高低殘缺不一,由土夯而成,褐黏土夯層次清晰可辨,最高處有8米。目前城牆各處有部分損壞。據介紹,初期城牆基本完整,上麵可並行4輛牛車。古城的南牆與東牆各設有寬12米的城門,西牆、北牆沒有門。在東、南門外設有大型的甕城。古城四角均有高大的角樓,四牆均有馬麵。

通過對城內采集到的漢代陶片、唐代錢幣和西夏陶器殘片等文物進行分析,古城應當始建於西漢時期,曆經北朝、唐、宋、西夏等曆史階段,目前已經有2000多年的曆史。

也有學者認為,新忽熱古城曾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姻親之部——汪古部的重要城鎮,是內地到漠北的驛道之一,古城最興盛的時候是元代,到明代逐漸衰落。這座古城曾是阿拉坦汗僅次於板升,即現在呼和浩特城的軍事、經濟、貿易重地。

據有關專家分析,由於這座土城地處高原,屬中溫帶幹旱氣候區,氣候幹燥,降雨量少,地質結構穩定,地層堅硬,所以很有利於古城的保存。加之地處偏僻,經曆戰亂較少,所以古城有幸得以留存。

神秘的西漢受降城

新忽熱古城在近代被當地居民稱為城庫聯,意為四麵有牆的城。在上世紀初,新忽熱古城有一個神奇的傳說:每天早晨,人們可以聽到這座2000多年曆史的寂靜古城內竟然有公雞打鳴的聲音,還有人曾經看到城裏金光閃閃。但是每次走到裏麵卻什麼也找不到。

到了日偽統治時期,日本侵略者來到這裏把寶貝挖走之後再也沒有雞叫聲和金光出現。傳說中的怪現象無從考證,但是當年日本侵略者盜掘新忽熱古城確有其事。在新忽熱西南10000米的公烏素村,就有一位姓卜的農民曾被日本人強迫參加開挖新忽熱城壕,當挖到一定深度時,日本人便圍起白布棚,不準民夫靠近,隻能由日本人在內,最後用汽車拉運走不少文物。近些年來,考古工作者還在這座古城中尋找到漢代陶片、唐代錢幣、西夏陶器殘片等文物。這說明古城在漢、唐、宋、西夏等曆史階段都有人居住。據有關專家考查,新忽熱古城地處古代向北進軍的交通要道上,是西漢和匈奴之間的交通樞紐,也是戰略要塞。因此古城極有可能就是史上著名的漢受降城。

據《史記·匈奴列傳》和《前漢書·帝紀》記載,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遣因榆將軍公孫敖築此城。當時強大的匈族統治著北方的大片地區。公元前105年,匈奴烏維單於逝世,他的兒子繼位,號兒單於。第二年,即公元前104年,匈奴的領地因為遭受大範圍的雨雪災害,造成大批牲畜的死亡。

但是年少的兒單於統治無方,繼續發動戰爭耗費大批錢糧,引起了國內動蕩。當時匈奴統治集團中的一個中級軍官左大都尉打算殺掉兒單於帶兵投降西漢。西漢同意他受降,但是因為距離漢朝疆域比較遠,需要漢朝派軍隊中途接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