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夏初,漢武帝派遣因榆將軍公孫敖築了塞外受降城,並屯駐騎兵以接應。然而,就在公元前103年春天,兵變發生之前,這位左大都尉由於反常舉動,慘遭殺害,一個運作了兩年多的兵變計劃就此泡湯。但是,原本為半途接受匈奴降兵而修築的城池卻保留了下來也因為它最初的使命而得名“受降城”。後來,駐紮在受降城的漢軍奉命撤回,這裏成為一座空城。據《前漢書·匈奴傳》記載,公元前85年,匈奴因為懼怕漢兵突襲,就派9000騎兵駐紮在受降城,作為自己統治政權的前哨防範突襲的漢兵。這座原本用來接受匈奴降兵的城堡成為匈奴統治集團堅固的前方堡壘。據史料記載:公元448年冬,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伐柔然,到過受降城,並且在此存糧屯兵。這說明受降城在北魏時還是堅固的堡壘並且被利用。從目前采集的文物分析,在隨後的曆朝曆代中,這座城堡都有人把守或者居住。
《清一統誌》和《蒙古鑒》都對當時的漢受降城的位置進行了描繪。有學者根據這些史料的記載認定,在烏拉特中旗的新忽熱古城就是已經有2000多年曆史的漢受降城。《中國曆史地圖集》第二冊中也將這座古城標為漢受降城。
為了對新忽熱古城的時代、特征、價值做進一步了解,巴彥淖爾市與烏拉特中旗政府,通過市、旗兩級文化部門,向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發出邀請,希望派專家進行現場考察,得出科學考古結論,以便進一步對這座古城進行保護。
2007年11月10至11日,內蒙古文物局組織了一批著名考古專家,對這座規模宏偉的古城進行了考察與論證。通過對城內采集到的漢代陶片、唐代錢幣、西夏陶器殘片等物分析,這座古城的確始建於西漢時期,曆經北朝、唐、宋、西夏等曆史階段。現存地麵上的古城,其主體應為唐至西夏時期所構築,是一座具有軍事防禦性質的邊關重鎮。但是,考古專家目前還沒有在古城內發現與漢代受降有關的確切實物,有關負責人表示,它是否確屬漢受降城還需要深入研究。
解密成吉思汗西征路線
雖然專家還沒有對新忽熱古城的身份作出確認,但是經過考察認定,在唐代,新忽熱古城是燕然都護府所在地。成吉思汗時期,此城作為西夏的黑山威福軍司,在《蒙古秘史》裏被稱為兀剌海城,是成吉思汗6次征伐西夏時每次都要首攻的城池。長久以來,史學界一直對成吉思汗西征路線爭論不休。有一種說法是,成吉思汗當初征伐西夏時是從現在的阿拉善地區進入,首攻城池是現在額濟納旗境內的黑水城。
此次專家經過認真細致的考古調研,參照以往的史料判斷,新忽熱古城北依陰山、南控河套平原,位於南北戰略要道上,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此處才是首攻城池。而首攻城池被確定後,成吉思汗的西征路線也就得以解密,這一重要發現對於最終揭曉成吉思汗從漠北到漠南的通道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拓展閱讀
高昌古城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東麵40千米的三堡鄉,曾是高昌王國的都城。高昌古城規模宏大,十分壯觀。總麵積200萬平方米,是古代西域留存至今最大的故城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