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淹城的神秘城主(1 / 2)

常州淹城的神秘城主

淹城古城遺址的發現

淹城位於江蘇省常州市南麵,距市區約7千米,是我國目前西周到春秋時期保存下來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麵古城池。據說,這也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城三河形製的古城,迄今已有將近3000年的曆史。

常州位於江蘇省的南部,春秋時期被稱作“延陵”,西漢初期改“延陵”為“毗陵”。相傳伯牙與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而淹城,就位於常州市武進區湖塘鎮的淹城自然村。

1935年5月,武進第七區長江上悟和文史教員陳鬆茂來到淹城。他們在土城牆的土層表麵發現了大量的陶片,而陶片上還刻有花紋。還發現淹城竟然有3條護城河與3道土城牆,他們相信自己一定是發現了一座前所未見的古城。

1935年5月底,著名考古學家衛聚賢和陳誌良等應邀來到淹城進行考古調查。他們先後3次對淹城進行考古研究,發掘了一批文物。考古調查結束後,衛聚賢和陳誌良將研究的成果寫成了《淹城訪古記》,在書中衛聚賢對淹城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分析。

淹城古遺址,東西長近900米,南北寬不到800米,占地近1000平方米。淹城形製奇特,由子城、子城河;內城、內城河;外城、外城河組成,呈三城三河套狀。子城呈方形,周長500米;內城近似方形,周長1500米;外城為橢圓形,周長2500米;另有外城廓,周長3500米。

淹城古城牆最高達20米,全由泥土堆築而成。淹城的3道城牆均呈梯形,3個城均有護城河,河寬30米至50米,水深平均4米左右,河水清澈,常年不涸。出入淹城時,隻有一條水道相通,必須乘船才能入城,如同一座森嚴壁壘。3座城、3條護城河環環相套,宛若迷宮一般。

不僅如此,在淹城外城內還有3個較大的土墩,城外2000米範圍內,散立著大小不等的200多座土墩。更為重要的是三城三河這種建築形製,在我國乃至世界的建築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淹城由一次性堆土築成

1958年夏天,村民在清理淹城護城河內的水草時,發現了一條古代的獨木舟。隨後,在淹城內城河中又先後挖出了三輪盤、鼎、劍等一批青銅器、陶器文物。

有學者根據淹城古遺址的格局和發掘出的冷兵器認為,淹城很可能是一座軍事城堡。經過對獨木舟的碳-14測定,考古工作者最後認定這些文物應屬於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時間大約在公元前955年前後,距今2900年左右。

隨後,在淹城內城河裏先後又挖掘出兩艘獨木舟,其中最大的一條長達11米,寬近1米。獨木舟由整段楠木挖空而成,內壁有焦炭和斧鑿的痕跡,證明當時的獨木舟是用火烤以後所造。

不過,淹城內城河出土的兩艘獨木舟並不是水上交通運載的工具,而是一種在沼澤和泥濘的地方使用的交通工具,全名叫獨木泥橇。

獨木泥橇出於內城河,肯定與開挖淹城內城河有關。1986年5月,江蘇省淹城遺址考古發掘隊開始對淹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結果顯示,子城河的外城牆淤泥積層厚約4米,淤泥層中夾雜有大量的碎陶片。

城牆內土層堆積厚薄不均,層麵不平。考古工作者推斷,當初在築建城牆時並不是采用挖基槽和夯打的方法,而是利用挖河的土堆築而成。從3座土城牆發現的文物和土質分析,整個淹城應該是一次性堆土築成。

當淹城內城河挖至一定的深度時,就會出現軟泥層,在無特製工具的情況下,要想將河底中間的軟泥運送到城牆邊是極其困難的。所以挖內城河的人就想到了用獨木泥橇作為運載軟泥的辦法。方法是從平地起築,一層一層向上堆建成3道梯形的城牆。如今,經曆了數千年風吹雨打,淹城古城牆遺址高僅剩3米至5米,牆基寬30米至4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