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古堡謎團
絕壁驚現神秘古堡
2005年6月11日,文物專家在四川省旺蒼縣化龍鄉化龍村三組進行文物普查時,在一懸崖上發現巴人古堡,並在該古堡發現了3幅壁畫。在該村洞子崖的絕壁上,有一座用堅硬的白綿石砌成的長約150餘米,高約10米的古堡,古堡崖層為頂,遮風避雨,當地百姓稱其為蠻洞堡。
由於地處絕壁,入堡之路非常艱難,很少有人上去過。要進入古堡的洞門,必須先穿過一道僅可容一人經過的石縫,還要爬5米高的石壁,上有一處僅可供一人站腳的小凹供人攀爬。若上麵有人把守,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古堡內曾有人居住
古堡分3廳,每廳有一個1米左右的台階,前廳到中廳有寬約2米,長約10米的過道。古堡用石條砌成,大的約兩噸,小的一噸左右,並建有規則的瞭望孔。古堡內非常開闊,設有火塘、神龕、石台,中廳還有窗戶。
在古堡門口,發現了3幅線條粗獷的壁畫,一幅馬的圖案清晰可辨。另兩幅是鹿,口中含有一枝蓮花樣的東西,古堡裏有人居住過的明顯痕跡。
古堡建築者是巴人
四川省廣元市文物專家說:“這些古堡可能是巴人的祖先修建的。”據史書記載:巴人與楚人交戰,戰敗後,最後一支隊伍順著大巴山而走。他們有的鑿穴而居,有的修建古堡防禦敵人。因此這古堡可能就是這支巴人修建的。
就古堡的特點來看,這個古堡是防禦性城堡,其地勢非常險要,處處突出易守難攻的特點。門上的馬、鹿等壁畫,是巴人祈禱出入平安之意。在此居住的可能是巴人的一個部族。前廳門口的石壁上,有守衛居住的石洞,如遇敵情,在石洞裏敲擊就會發出“隆隆”的聲音,堡內的族人就可做好迎敵準備。這種聲音由岩壁回聲重疊發出,修建極具科學性,令人讚歎。
我國最早的西部開發
這些古堡等級分明,前廳可能是守衛人員和普通巴人的居處,中廳有窗戶,有火塘和神龕、石台等,應是部族首領議事的地方。中廳和後廳被隔成前後的套間,應是部族首領的臥室。
當年這些巴人從楚地跋涉千裏來到這裏繁衍生息,帶來了中原先進的冶煉技術,修建了如此壯觀的巴人古堡,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一次西部大開發。
古堡的未解之謎
古堡裏居住的真是巴人?翻遍旺蒼縣的文獻,僅有《化龍鄉誌》上有“蠻洞堡”的記載。從古堡的大小來看,這裏居住的人數應當不少,然而,這麼大的一個群體為何未留下任何記錄就悄然消失?建堡的石條大的重達兩噸,古人是如何搬上陡峭的峭壁的?要解開這一個個的謎團,還有待日後的研究。
拓展閱讀
2007年,在廣東省最偏遠的百順鎮發現一座被重重大山深“鎖”的明代古堡。這座神秘的名叫“黃屋城”的古堡帶著古代中原士族的貴族風格,寂寞地屹立於群山深處,既曾抵禦過盜匪猛獸的洗劫,也曾庇護數代黃姓後裔,曆經630年風雨滄桑依舊巍然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