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蘊藏的不解之謎
熊貓被譽為動物活化石
大熊貓,一般稱作“熊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數量十分稀少,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譽為“中國國寶”。
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物種,現存的主要棲息地在我國四川、陝西等周邊山區。
2004年,全世界野生大熊貓數量約為1590隻。成年熊貓長約1.2米至1.9米,體重85千克至125千克,適應以竹子為食的生活。
大熊貓憨態可掬的可愛模樣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愛,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成立時就以大熊貓為其標誌。
2012年11月,最古老的大熊貓化石在西班牙出土,表明大熊貓的祖先或許源自歐洲。
化石顯示,熊貓祖先出現在300萬年前的洪積紀早期。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極盛時期,大熊貓的棲息地曾覆蓋了我國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
化石通常是在海拔500米至700米的溫帶或亞熱帶森林裏被發現的。後來同期的動物相繼滅絕,大熊貓卻孑遺至今,並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所以,有很多科學價值,因而被譽為“動物活化石”。
大熊貓的不解之謎
世界上稀有的珍貴獸類大熊貓,是名貴的觀賞動物,為我國特產。然而,就是這個人見人愛的大熊貓,身上卻有著一個又一個至今未能揭開的謎。
首先,對大熊貓屬於哪一個科的問題,科學家們就爭論了100多年,至今尚無定論。有人認為,大熊貓應屬浣熊科,其理由是,大熊貓與浣熊具有相似的特征;還有的科學家認為,大熊貓屬熊科,其依據是大熊貓腦外形與熊相似;也有人通過對其顱骨、牙齒以及化石的研究,甚至是通過血清學和免疫學的研究,得出大熊貓與熊相似的結論;還有人主張應單獨分出一個大熊貓科,認為大熊貓的吻部比熊短,牙齒脫換的特點及胎兒尾長的返祖現象都與熊不同。
還有許多未解的大熊貓習性,諸如為什麼有的大熊貓在發情期沒有求偶表現?產仔為什麼小到隻有幾百克左右?不斷造成大熊貓死亡的消化係統疾病的病因是什麼?除此之外,大熊貓種群的興衰、存亡也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謎。
嚴格地說,大熊貓是一種肉食動物,但它們基本上隻吃竹子。竹子的細胞通過纖維素連接在一起,是一種很難消化的植物。但它們卻是大熊貓的美食。纖維素被稱之為“膳食纖維”,無法被人體吸收。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未能揭開大熊貓“棄肉從竹”之謎。
拓展閱讀
大熊貓體型肥碩似熊,憨態可掬,但頭圓尾短,非常可愛。頭部和身體毛色絕大多數為黑白相間,目前已知的大熊貓的毛色共有三種:黑白色、棕白色、白色。生活在陝西省秦嶺的大熊貓因頭部更圓而更像貓,被譽為國寶中的“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