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洄遊之謎
中華鱘名稱的由來
中華鱘具有其獨有的生活習性。它們繁衍生息需要往返於長江、大海之間,也就是說,中華鱘是典型的鹹水、淡水都能生存的洄遊性魚類。雄性中華鱘生長至9歲以上,體長1.7米左右,體重50千克左右,雌性中華鱘生長至14歲以上,體長2.3米左右,體重120千克左右,達到初次性成熟,它們就可以生兒育女了。
每年夏秋,成群結隊的中華鱘由長江口外的淺海域洄遊至長江,曆經3000多千米的溯流搏擊,才回到自己的“故鄉”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產後,待幼魚長大至0.15米左右,這些“遊子”又攜帶兒女們,順流而下,旅居海外。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長江上遊出生,到大海裏生長,養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鄉的習慣。正是由於它們這種執著的回歸、尋根的習性,所以人們稱它們為“中華鱘”。
中華鱘有活化石之稱
中華鱘是一種在長江中孕育,大海裏成長的神奇魚類,它們在地球上生存了近1.4億年,是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堪稱“水中活化石”。
中華鱘個體碩大,形體威猛,成魚體長可達5米,體重達500千克,壽命長達百歲,居世界27種鱘魚之冠,是淡水魚類中個體最大、壽命最長的魚。
中華鱘在分類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等方麵,都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珍稀動物已瀕於滅絕。
保護和拯救這一珍稀瀕危的活化石,對發展和合理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具有深遠意義。從它們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中華鱘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中華鱘洄遊仍是不解之謎
中華鱘是典型的海河洄遊性魚類,每至夏秋,在大海裏長大成年的中華鱘,就會成群結隊齊聚長江口,耗時一整年,逆江而行3000多千米,進行其浪漫而艱辛的戀愛和婚配旅程。
第二年秋天,中華鱘遊回到朝思暮想的故鄉、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一帶產卵繁育後代。在耗時近兩年、遊程近萬千米的溯河洄遊繁殖及順河遊向大海過程中,中華鱘不進食,全靠消耗自身的營養儲備來維係暢遊的體力,堪稱魚類中忍饑耐餓的冠軍。
進入長江口時的中華鱘,其魚卵發育並未成熟,它樂於體驗“十月懷胎”的辛苦,不斷為魚卵發育提供營養,以保證其抵達金沙江時完全成熟。這種神奇的能量轉換現象至今還是個不解之謎。
拓展閱讀
據研究記述,因中華鱘特別名貴,外國人也希望將它們移居到自己的江河內繁衍後代,但中華鱘總是戀著自己的“故鄉”,即使有些被移居海外,也要洄遊到“故鄉”的江河裏生兒育女。在洄遊途中,它們表現了驚人的耐饑、耐勞、識途和辨別方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