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 江3
經世致用的吳越文化風采
吳國和越國的史實見諸文獻,始自春秋。在《春秋》、《左傳》和《國語》等史書都有記載。在古代,吳和越是活動於長江以南的東南地區的原始居民,是東南地區的兩個土著部族。
這兩個部族實際上同屬於古越族——“百越”,是“百越”的分支。吳越之地,半壁春秋,從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來,曆經數千年的風雨同舟,吳越文化風采依舊。
到了夏商周時期,長江文明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吳越文化成為流域內的主要文化之一。吳越文化又稱江浙文化,是一種分布在以太湖流域為中心,大致包括後來的蘇南、江西東北的上饒地區皖南和浙江,以及上海的地域文化。吳越文化就是中原的商周文化分別和吳地、越地本土文化相融合發展起來的,又可分為吳文化和越文化。
吳文化是吳地區域文化的簡稱,它泛指吳地自古以來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吳文化以先吳和吳國文化為基礎,經過後世的發育,逐漸形成高峰。
吳文化是開創江南古文明的源頭。吳泰伯開創的基業是我國古代曆史上最長的一個諸侯國家,吳國具有740年的曆史,是曆史上任何一個諸侯國都不可與之相比的。
在我國曆史上,有“江南文化始泰伯,吳歌如海源金匱”之說。泰伯南下,把周朝的詩歌和無錫地區的土歌結合起來,創造出新的吳歌,促使古老的所謂“荊蠻文化”和北方文化結合,從而發展成為吳文化。
無錫是吳歌的發祥之地。無錫先民創出了無數的光輝燦爛的無錫山歌、田歌、村歌、漁歌、圩歌、船歌、情歌等,這都是泰伯及其後人的豐功偉績。
蘇州地處長江三角洲,是曆史形成的吳文化中心,在這塊得天獨厚的土地上,先輩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為世人所矚目的文化成果。
從物質層麵看,有被稱為“鬼斧神工”的蘇州古城,以及在其基礎上形成的水巷風貌;有令愛國詩人屈原歎服的“吳戈”,有巧奪天工的古典園林,有美輪美奐的絲綢,有名列全國四大名繡之一的“蘇繡”,有古樸凝重的“香山幫”建築,更有精細雅致的吳中工藝等。從文化層麵看,吳中有“百戲之祖”的昆曲,有被稱為我國最美聲音的蘇州評彈,有名家輩出的吳門畫派,有曆史上被稱為“南桃北楊”的桃花塢木刻年畫等。這些光彩奪目的文化成果,既是蘇州對吳文化的發展做出的曆史性、代表性貢獻,也是蘇州對中華文化做出的卓越貢獻。
除了吳文化,越文化的曆史和內涵同樣十分豐富,其中越俗、越藝、越學又最能顯示越文化的特質。
越俗是指越地民俗,是越文化中最富於區域文化特色的一個部分,其間存留著古老百越族習俗文化的傳統基因。這不僅是指古越人斷發紋身、鑿齒錐髻、踞箕而坐,乃至喜生食、善野音、重巫鬼之類的原始風情,也包括流傳於後世的種種越地的民情、禮俗和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以及民間信仰。
從這些習俗信仰中反映出越人的質樸、悍勇和開拓進取的心理特征,一種帶有野性成分的精神氣質。正是這樣的氣質,使得越文化不僅與講求禮樂文飾的中原華夏文明有顯著差異,就是同鄰近地區的吳文化相比,亦呈現出其自身的獨特個性。
越藝,即越地生成的久遠而繁盛的藝術文化。越藝和越俗稍有不同,它是中原華夏文明與南方百越族文化相嫁接的產物,藝術形態上受華夏文明多方麵的熏染,距離百越文化原始、質樸的風貌已相當遙遠。
然而,越地藝術文化在骨子裏仍有其獨特的精神氣質。崇尚自然可以說是它的一大特點,由此而體現出來的那種返璞歸真的情趣,同百越文化的基因有著血緣關係。
越藝的崇尚自然,首先表見於山水文藝的發達。我國山水文學的傳統離不開越地山水。山水與越地藝術結下的不解之緣,此趨勢一直保持下來,充分顯示了越文化的個性。
越藝的崇尚自然還有一重要表現,便是抒述性靈。如果說山水代表物的自然,那麼性靈則意味著人的自然,即情性的自然,而且兩者之間常有著緊密的聯係,所以發揚性靈也就成了越地藝術文化的傳統。性靈思潮在後世的嵇康、“竹林七賢”的交遊活動中得到一定的響應。山水、性靈之外,越藝的崇尚自然還有多種形態,都在不同程度上顯現著越藝返歸自然的特性。
在商朝末年,長江流域的嶺南地區已進入青銅器時代。西周時期,福建地區已進入青銅時代,其文化受到吳越文化、楚文化等的滲透和影響。
西周時期,吳越文化的疆域涇渭分明。到了春秋時期,寧鎮地區的吳文化麵貌產生了明顯的越化,而太湖地區吳文化因素也多了起來。這些變化體現在墓葬中,極為明顯。這說明越文化對吳文化進行了大量滲透和同化。
西周以後,作為福建土著文化的閩文化在吳越文化的強烈影響下最終融合,形成了閩江下遊的閩越文化。秦漢以後,福建文化與長江流域其他亞文化一起歸入漢文化圈。回眸曆史發展的漫長過程,吳文化和越文化“同俗並土、同氣共俗”,逐漸在相互交融、激蕩、流變與集成中形成統一的文化類型。
六朝至隋唐的晉室南渡,士族文化的陰柔特質及其對溫婉、清秀、恬靜的追求,改變了吳越文化的審美取向,逐步給其注入了“士族精神、書生氣質”。
從南宋直至明清時期,吳越文化愈發向文弱、精致的方向發展。隨著工商實業的萌芽,吳越文化除陰柔、精細之外,又平添了消費特征和奢華之習。
到清代康乾盛世,蘇州和杭州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天堂,其間不論是經濟、科技、教育,還是學術思想、文學藝術,都成為這一文化走向高峰並在全國領先的標示,影響一直延續下來。
拓展閱讀
相傳,周太王古公亶父生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曆。本來泰伯兄弟在古公亶父去世後應該依次繼承王位。但是他們看到父親特別喜歡第三子季曆的兒子姬昌,便決定主動把繼承權讓給季曆,然後由季曆傳給姬昌。後來,古公亶父等人接二連三地要他們繼承王位,他們都堅辭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