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 江3(2 / 3)

為了斷絕別人擁立他們的念頭,泰伯和仲雍便出逃到東吳荊蠻地區,斷發紋身,遵行當地落後民族的習慣。周部族的人們見他倆意誌堅決,便擁立季曆和姬昌,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泰伯讓王”的故事。

影響巨大的楚地民族文化

在“長江文化”體係中,除了吳越文化,楚文化也是一枝獨秀,成為長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楚文化是由春秋戰國時期的楚人創造,在長江中遊異軍突起的地域性文化,也可以說是我國進入信史時代後,第一支影響巨大的南方文化。

楚文化是古代諸侯國楚國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楚國先民吸收了華夏先民所創造的先進文化因素,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向前發展。湖北大部、河南西南部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區,其他各部地區均受其影響深遠。

楚原本是一支勢力不大的民族,立國雖早,但興盛較晚,所以形成自己獨有文化的時間不早於春秋早期,下限稍延及西漢前期。

楚文化的範圍,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本來楚國、楚人都不難界定,但隨著時代的推移,楚國疆域時有變遷。從文化覆蓋麵而言,楚文化不僅是楚地、楚國和楚族文化的統稱,而且泛指所有在楚疆域或楚勢力範圍內,受楚人影響的地方文化。

文獻記載,楚人有信巫好鬼的習俗、神秘詭異的藝術、奇幻瑰麗的楚辭文學和自然無為的道家精神。這些都是楚文化的特色,也是楚人吸收南方各族精華的結果。

楚辭,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曆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由於地理、語言環境的差異,楚國一帶自古就有它獨特的地方音樂,古稱南風、南音;也有它獨特的土風歌謠,如《說苑》中記載的《楚人歌》、《越人歌》、《滄浪歌》。

更重要的是楚國有悠久的曆史,楚地巫風盛行,楚人以歌舞娛神,使神話大量保存。詩歌音樂迅速地發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滿了原始的宗教氣氛。

所有這些影響使得楚辭具有楚國特有的音調音韻,同時具有深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濃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說,楚辭的產生是和楚國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傳統的熏陶分不開的。

春秋戰國以後,一向被稱為荊蠻的楚國日益強大。它在問鼎中原、爭霸諸侯的過程中與北方各國頻繁接觸,促進了南北文化的廣泛交流,楚國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響。正是這種南北文化的彙合,孕育了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和《楚辭》這樣異彩紛呈的偉大詩篇。

《楚辭》在我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現打破了《詩經》以後兩三個世紀的沉寂,並在詩壇上大放異彩。

後人也因此將《詩經》與《楚辭》並稱為風、騷。“風”指十五國風,代表《詩經》,充滿著現實主義精神;“騷”指《離騷》,代表《楚辭》,充滿著浪漫主義氣息。風、騷成我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的兩大流派。

從考古材料上看,楚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支,並與南方江漢地區苗、越、濮及巴蜀等土著文化融合,吸收了南方土著文化與北方中原文化的元素,形成既有本土基礎而又開放多元的混合型文化。

“楚”最早隻是一個族名,後來發展成為國名。楚人自稱遠祖是黃帝之孫顓頊,即高陽氏。周代立國後,楚臣服於周,受五等爵中的第四等子爵,封在丹陽。這是楚國封土建國的開始。

楚人早期生活環境惡劣,國力弱小。在周王室勢力衰落的春秋時期,楚國以江漢地區為中心迅速擴張,不斷消滅江漢地區及長江中下遊的諸侯國。到了春秋中晚期,楚國已發展到湘江流域以及長江中下遊,成為五霸之一。

戰國時代,楚國是七雄之中的大國,已基本統一南方的江漢、江淮地區,囊括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的全部,北方至陝西、河南、山東,南方到廣東、廣西、貴州的一部分。融合了南蠻、東夷、華夏各族,成為當時疆域最大、民族眾多的國家。公元前223年,楚被秦所滅。至此,楚國有記載的曆史已超過800年。

楚國是個注重禮儀的國家,楚人的禮樂製度,沿襲商周的傳統,用飲食器和樂器的種類、數量、品質與組合關係,表現社會各階層的身份。

周人的禮器是以鼎為中心,用鼎的數量和器物的組合關係來表示身份。如諸侯用九鼎八簋、上大夫用七鼎、下大夫五鼎、士用三鼎等。

在古代,飲食器具與鼎禮製是一切行為的規範,禮的內容有很多,成丁、婚喪、祭祀等均體現禮的存在。而最具體的禮製表現,就是禮樂場麵的飲食器。

所謂“民以食為天”,飲食行為也成為表現禮的一種儀式。食物來源、種類、數量、烹飪方式和飲食器皿的排列組合和紋飾,都成為人們關心的內容。

楚人用鼎基本遵從上述規則。無論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晚期的王墓和大夫墓,都完全按照周人規定的銅鼎、銅簋數目。在器物組合關係上,直到春秋初期,楚人還完全按照周人銅鼎和銅簋的組合,器物風格也和中原一致。

到了戰國時期,楚人禮器的組合,基本上由盛牲器、食器、酒器、盥洗器共同構成,和中原稍有區別的隻是在食器的演變序列上,中原是按照“簋——豆——敦”的演變過程,楚人則按“籃——敦——盒”的演變。

豆是盛肉和調味品的器皿,簋和籃則是盛飯器皿。此外,楚人對盥洗器也格外重視。楚人在飲食優裕的狀態下,禮器組合上用盛飯的籃代替了中原的簋。而盛酒的壺從來沒有從器物組合中消失,組合穩定不變,而且酒器的製作更是精美,形製多樣。

長江,數千年來以自己甘美的乳汁孕育了無數傑出的英才,陶冶了許許多多各領風騷的文壇巨匠,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占盡了風流。

春秋時期的莊周和屈原,就是由荊楚文化的肥沃土壤培育出來的。莊子的《莊子》和屈原的《離騷》合稱“莊騷”,開創了南方文化浪漫主義的先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東晉的陶淵明,唐代的李白等,也都是長江豐厚的文化底蘊造就出來的偉大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