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澤之恩——北方河流1
在我國的北方,奔流著波瀾壯闊的大江大河。黑龍江、鬆花江、額爾古納河、鴨綠江、塔裏木河等,綿延數千裏,滔滔東逝水。她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血液,在大地上奔湧不息,哺育著一朵朵燦爛的文明之花,也養育著一個個勤勞勇敢的北方民族。
在我國,秦嶺和淮河一線以北的河流,冬季有封凍期,且越向北結冰期越長。這些河流不僅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還飽含濃厚的文化內涵。
塞北的黃金水道黑龍江
遠古時期,在最北方有一條洶湧奔騰的江河,名字叫白龍江。在江邊住著一戶姓李的人家,男人外出捕魚種地,女人在家織布做飯。
老李夫妻恩愛,情深似海,就是妻子總是沒有身孕,二人很是著急。在婚後第十八年,李妻終於生下一子,李老漢與妻子別提有多高興了!
有一天,突然間狂風暴雨,方圓百裏成了一片汪洋。原來,白龍江裏麵有一條大白龍,大白龍每年都要興風作浪,強迫江邊的老百姓進貢食物,還必須獻出幾個童男童女,否則,就要掀起巨浪,讓周圍幾十裏變成一片汪洋。
這一年,老李好不容易得來的兒子就成了大白龍的供品了。夫妻倆非常悲傷。一年後,李妻又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渾身油黑,體大壯實,特別能吃,李妻的奶水不夠,還得四處為兒尋奶吃。
有一天,黑小子在母親懷中吃奶後,進入夢鄉居然現出了原形,又黑又長的龍尾巴伸到了門檻外。
李老漢種地回家後,開門看見一個又長又大的怪物趴在妻子的懷中,便拿起腰刀一揮,小黑龍的二尺龍尾便被砍掉了,疼痛難忍的小黑龍便飛上了天。
原來,李老漢的黑小子是一條黑龍投生的,具有正義精神的黑龍在天上看見大白龍為害人間,就決定投生到人間,除掉罪孽深重的大白龍,為人間除害。他看到李老漢夫妻倆還沒有兒子,就投生到了李老漢家。
小黑龍不小心現出了原形,被父親傷害了,但他不怪罪父親,因為父親不知道原因。據說,他若再吃上九九八十一天母乳,就將力大無窮,所向無敵。由於他沒有吃夠那麼多奶水,又受了傷,他的功力就小多了,但是,小黑龍為民除害的決心沒有改變。他悄悄回到人間,鑽進白龍江裏,希望慢慢長大後再除掉大白龍。
大白龍哪裏容得下小黑龍,隻要見到小黑龍就咬。由於小黑龍年紀小,功力不夠,又被李老漢砍掉了尾巴,總是鬥不過大白龍。但是,當地的人們對大白龍是恨之入骨,都盼著小黑龍能夠打敗大白龍。怎奈小黑龍怎麼也打不過大白龍,簡直是無計可施。
有一天,觀音菩薩路過此地,就教給當地人們一個方法。過了不久,大白龍又要出來禍害百姓了。小黑龍於是全力進行阻止,與大白龍決鬥起來。但是,小黑龍由於體力不支,隻好浮出水麵休息。
人們就拿出許多饅頭、包子、牛羊、雞鴨給小黑龍吃。李老漢為了激勵兒子,更是揮刀砍斷左臂,拿盆接血給小黑龍喝。小黑龍吃飽喝足後,又變得精神百倍,鬥誌昂揚。
大白龍見人們送飯、送肉給小黑龍吃,他也想搶著吃。但是,江兩岸人山人海,隻要他一露出頭,人們就一起向他拋白灰,扔石頭。最後,大白龍的眼睛燒得睜不開,肚子也燒得受不了,渾身也被砸得疼痛難忍,隻好向天上逃跑。
這時,以逸待勞的小黑龍飛向天空,向大白龍發起猛烈攻擊。小黑龍與大白龍在天空中激戰,地麵上人們給小黑龍助威加油,聲音響徹雲霄。
小黑龍與大白龍打得天昏地暗,從早到晚,一直沒有停止。人們無一散去,都盼望著小黑龍勝利。
觀音菩薩也來助陣,隻見她手握的佛塵一甩,大白龍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一頭紮在了地麵上。人們蜂擁而上,舉起石頭,砸向大白龍,片刻間就將大白龍砸成了肉醬。
從此,小黑龍受到了人們的擁戴,一直維護著江邊的安寧,使得人們世世代代享受風調雨順和安居樂業。從此,人們便把白龍江改名叫“黑龍江”了。
“黑龍江”的滿語叫“薩哈連烏拉”,其中“薩哈連”意為“黑”,“烏拉”意為“水”。蒙古語則稱“哈拉穆連”,鄂溫克語叫“卡拉穆爾”,都為“黑水”“黑河”“黑江”之意。
黑龍江的曆史源遠流長,早在舊石器時期,當地就有人類活動了。據我國古代文獻記載,黑龍江流域古代民族與中原地區的聯係,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虞舜和夏禹時期。在那時,黑龍江流域便分布著肅慎、濊貊和東胡三大族係的先民。
在公元前20世紀,肅慎族於帝舜二十五年曾入朝貢獻弓矢,並獻上了戎菽、黃羆等東西。在戰國、秦代、漢代時期,黑龍江流域的扶餘族,建立了政權,地跨黑龍江的南部,並使用殷曆,其祭天、占卜和飲酒等習慣,均與商殷相似。
秦末中原出現戰亂,扶餘貴族乘機擴大勢力,前身為肅慎的挹婁族被迫臣屬扶餘政權,這種關係,一直持續了400餘年,在3世紀初,挹婁族最終擺脫了扶餘人的控製。
在曹魏時期,挹婁族遣使向曹魏政權貢獻楛矢,建立了直接的臣屬關係,曹魏政權便將其劃歸遼東郡管轄。這是黑龍江地區繼春秋肅慎族以後,第一次與中原王朝直接來往,並從此保持融洽的臣屬關係。後來挹婁族臣服於西晉,與西晉王朝保持著友好往來。
在5世紀後,挹婁易名為勿吉,在隋唐時期又易名為靺鞨。唐王朝在黑龍江西部設置室韋都督府,在東部設置忽汗州都督府,後又稱渤海都督府。在黑龍江下遊和烏蘇裏江彙合地區設置黑水都督府。
698年,粟末靺鞨建國,後來名為“渤海國”。932年,靺鞨族當中的黑水靺鞨轉附於正在崛起的契丹,並以契丹人對他們的稱呼“女真”為新號。
後來,遼國國主耶律阿保機勢力壯大起來,在黑龍江上中遊地區設羽厥裏節度使、室韋節度使和烏古迪烈統軍司,在黑龍江東部地區設女真節度使,在牡丹江以北至黑龍江下遊一帶設五國部節度使。
1125年,金代替遼,統一了我國北方。渤海人逐漸與女真人融合,內地漢族也大批移民到黑龍江地區,主要在鬆花江以南五常等地,促進了當地農業的大發展。
1409年,明朝在黑龍江口設奴爾幹都指揮使司。明朝後期,起源於黑龍江流域的建州女真族在努爾哈赤領導下,南下建立後金政權,他的兒子皇太極繼位後改稱女真族為滿洲族。
1644年清軍入關,東北地區歸盛京總管統轄。順治年間設寧古塔昂邦章京,轄區包括吉林、黑龍江地區。康熙年間築黑龍江城,後設黑龍江將軍,這是以黑龍江命名的地方區劃之始。
在清代初年,愛國邊塞詩人吳兆騫被流放到黑龍江,此時正值沙俄匪徒不斷侵擾黑龍江流域。吳兆騫受巴海將軍邀請參與寧古塔將軍官署文書工作,他幾次隨軍出征抗擊俄國,寫下了歌頌黑龍江流域英勇軍民的優秀詩篇,其中《奉送巴大將軍東征邏察》就描寫了巴海遠征羅刹的情形:
烏孫種人侵盜邊,臨潢通夜驚烽煙。
安東都護按劍怒,麾兵直渡龍庭前。
牙前大校五當戶,吏士星陳列嚴鼓。
軍聲欲掃昆彌兵,戰氣遙開野人部。
卷蘆葉脆吹長歌,雕鞬弓矢聲相摩。
萬騎晨騰響朱戟,千帳夜移喧紫駝。
駝帳連延亙東極,海氣冥濛際天白。
龍江水黑雲半昏,馬嶺雪黃暑猶積。
蒼茫大磧旌旗行,屬國壺漿夾馬迎。
料知寇兵鳥獸散,何須轉鬥摧連營。
黑龍江兩岸住著滿、朝鮮、回、蒙古、達斡爾、錫伯、鄂倫春、赫哲、鄂溫克、柯爾克孜等十多個民族。在曆史上,這些世居的先民們對促進整個中華民族的融合和發展作出了特殊貢獻,也留下了各自不同的習俗和民族特性。
黑龍江在我國境內全長3420千米,與長江、黃河並稱為我國三大水係,是黃河水量的5倍,也是世界十大河流之一。
黑龍江主幹流的北源為石勒喀河,發源於蒙古國北部的肯特山東麓。南源為額爾古納河,源出我國大興安嶺西側的吉勒老奇山,南北兩源在黑龍江的漠河西部彙合後始稱黑龍江。
黑龍江自發源地至黑河為上遊,從黑河至烏蘇裏江口為中遊,烏蘇裏江口至太平洋入海口為下遊。
漠河以上的上遊河段,流經大興安嶺餘脈與阿馬劄爾嶺鬆樹遮蔽的山坡之間的山穀,因大興安嶺逼近江岸,河麵比較狹窄,兩岸陡峻,多懸崖,河床坡降較大,灘多流急。
漠河至愛輝段河水較深,河穀逐漸開闊,江麵寬達200米以上,有些河段還出現分汊現象。愛輝以下的中遊段,河道迅速展寬,在鬆花江入口附近,江麵寬達1.5千米至2千米左右。
撫遠以東江麵寬4千米,沿岸地勢低平,河床坡度很小,水流蜿蜒曲折,江中洲灘甚多。下遊在低矮的、河水漫溢的兩岸間奔流,進入一片浩茫的沼澤地,水道將地麵切割開來,上麵點綴著湖泊和水塘。河床多分支,水道變得很寬,形如長形湖泊。
黑龍江江寬水深,水流平穩,給航運帶來許多有利條件,小汽船可直達漠河,上源額爾古納河也可通航木船。但是,由於封凍期長,一年內一般隻有半年可以通航。河麵封凍後冰層很厚,江麵上可以行駛車輛和雪橇。因此,黑龍江就成為了一條“水陸兩用”的運輸線。
漠河位於我國最北端,夏至時節,白晝最長可達19個小時,又被稱作“不夜城”。這裏一邊依傍滾滾黑龍江,一邊倚靠連綿大山,一年四季遊人絡繹不絕,尤其是每年夏至前後,在神奇的“白晝”之夜就會目睹到溢彩流金般神奇瑰麗的北極光景象。
黑龍江呼瑪江段峰奇灘險、風景秀麗,人稱“黑龍江上小三峽”。這裏可以沿江觀賞異國情調,飽覽北國風光,領略鄂倫春民族的生活情趣。
呼瑪縣白銀納民族鄉是鄂倫春民族聚居的地方,凡逢年過節,定居慶典,喬遷新居等,鄂倫春男女老幼便歡聚一堂,舉辦篝火晚會,分享獵獲來的野味,常常對酒當歌通宵達旦地跳著別具特色的民族歌舞。
在黑龍江上的呼瑪河是著名的“冷水垂釣”好去處,這裏生機勃勃,美麗清新。兩岸樹木成林,綠意盎然,河中盛產各種冷水魚,還有哲羅魚、大馬哈魚等。每年這裏都會有很多人特意前來垂釣,人們認為能夠釣起一條哲羅魚,將是一件人生喜事。
呼瑪河風景秀麗,安靜自然,宛如豪邁的北國風情中一縷別樣的柔情。
位於呼瑪中部的金山林場的貯木場在江上流放木排的情景很是壯觀。木排上的把頭又稱“看水的”,掌管棹,棹相當於船槳,起舵的作用。
放排是否平安,取決於掌棹人的手藝。一般的木排有100多米長,30多米寬,排上能裝200多立方米的木材。一個排上要有七八個放排的人,排上有鍋灶和窩棚,能在上麵做飯和睡覺。
一般來說,放排是晝行夜宿的,就是說每天晚上要找一個地方“停排”,第二天早晨再“開排”。有時,木排打著旋兒,順著風勢,向下衝著,顯得非常驚險,場麵令人驚歎。
尹家大炕在黑龍江上遊460千米處,狹窄的江麵在這裏突然變寬,一路奔騰而來的江水一下子安靜了下來,寬闊的江麵水平如鏡,江底平得像一鋪大炕,水位低時,經常有船舶在這裏擱淺,被船員們戲稱為“上炕了”,尹家大炕也就因此而得名。
再往下遊70千米處,有一段長約兩三千米的峭壁,隨著彎曲的江道,呈弧形狀直立出水麵,就像是一座從水中拔起的巨大回音壁,這便是過往船員們津津樂道的“冒煙山”。
白天,這裏經常在山壁間冒出縷縷白煙,煙大時還會彌漫到周圍村子裏來。有時還會出來一團團火球,有時還有如同火山岩漿般的通紅石流滾流入江中。
由於雨水衝刷滑坡,這裏形成了沿江5千米長,呈弧形狀的山體橫斷麵,色彩各異,與江水相映,極為壯觀。清康熙年間詩人與畫家方式濟在《龍沙紀略》中寫道:
察哈鹽峰在黑龍江東北隅,山形如剖壁……土色黃赤……深黑火光出帶間,四時騰熾不絕,大雨則煙煤入雨氣中。巡邊者舟過其下,續長竿取火為戲,兩帶相去數丈許,竿止及下帶也。
所以,我國在察哈彥的地理位置上標了個火山的記號。但也有人認為是因為山的橫斷麵有煤岩層,遇氧後才冒起白煙。後來燃燒的麵積很大,很遠就可以看見煙霧繚繞,夜間航行時,燃燒著的火團順著峭壁滾落到江中,火團在半空中散開,似流星墜落,又似禮花綻放,堪稱為黑龍江上的一大奇觀。
後來“冒煙山”上自燃的麵積越來越少了,但仍然可以看到山頂上、夾縫中冒出的縷縷白煙,如同常年不斷的香火,保佑著航行的船舶一路順暢。
當下航的船舶航行到356千米時,迎麵有一座石山擋住去路,石山一直伸到江中心,船員們稱其為“迎門砬子”,江水在這裏來了個急轉彎,浩浩蕩蕩的江水打著漩渦衝向石砬子,水流湍急,流向多變,此時如果航船操控不當,很有可能被急流摔到岩石上。
迎門砬子是黑龍江上最險的一段,俗話說:“迎門砬子鬼門關,十艘船過九艘翻”。這裏洶湧的激流和重重的漩渦,能夠讓人感受到什麼境界才叫心驚肉跳,什麼時候才會高聲尖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