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澤之恩——北方河流1(3 / 3)

南北兩源頭在三岔河鎮彙合以後始稱東流鬆花江。東流鬆花江自三岔河附近向東北方向奔流,江麵開闊、平緩、水深。沿途又接納了呼蘭河、湯旺河、拉林河、牡丹江等許多支流。它穿過小興安嶺南端穀地,在同江附近注入黑龍江。

由於它穿行小興安嶺山穀,夏季山地多雨,洪水暴發,流水呈淡黃色,具有明顯的山區河流性質。它注入黑龍江後,形成南黃北黑的水色,人們把這一河段稱為“混同江”。

鬆花江流域一大特點是湖泊沼泡較多,大小湖泊共有六百多個,如鏡泊湖、月亮泡、向海泡和連環湖等。

鬆花江、圖們江、鴨綠江的三江之源都是著名的長白山天池,位於長白山主峰火山錐體的頂部,是我國最大的火山口湖。

天池四周奇峰林立,湖水深幽清澈,像一塊瑰麗的碧玉鑲嵌在群山環繞之中。集瀑布、溫泉、峽穀、地下森林、火山熔岩林、高山大花園、地下河、原始森林、雲霧、冰雪等景觀為一體。

鏡泊湖是我國最大、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由百裏長湖、火山口原始森林、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三部分景區組成,以湖光山色為主,兼有火山口地下原始森林、地下熔岩隧道等地質,及唐代渤海國遺址為代表的曆史人文景觀。

向海泡是一片濕地,湖泊水域,碧水長天,泡澤相連,懷擁著萬頃香蒲蘆葦,蘆花蒲絮飄然輕揚。連綿起伏的沙丘上生長著千姿百態的黃榆,一簇簇、一片片,如傘如蓋、如織如麻。

連環湖是鬆嫩平原上一個大型淺水湖泊,湖區範圍內的陸地地勢低平。烏裕爾河和雙陽河尾閭的河水到了這片低窪的土地,便滯留成為一組大型湖泊群,由18個湖泊聯合組成。這些湖泊之間以蘆葦蕩與島嶼相分離,高水位時水域相通,形成連環濕地。

鬆花江上的霧凇島,以霧凇多而得名。這裏的地勢較吉林市區低,又有江水環抱。冷熱空氣在這裏相交,冬季裏幾乎天天有樹掛。島上的曾通屯是欣賞霧凇最好的地方,曾有“賞霧凇,到曾通”之說。

四季如畫的太陽島位於鬆花江北岸,以其美麗而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享譽大江南北,聲名鵲起,成為譽滿國內外的風景名勝區。

太陽島,據專家考證,滿族早就在此漁獵。鬆花江盛產的鯿花魚,滿語中稱其為“太宜安”,扁長之意,讀音與漢語中“太陽”相似,加上“島”字就成了“太陽島”。

狗島是鬆花江泛洪區自然形成的梭形島,為河漫灘濕地。據考證,元代時期這裏曾經設立過驛站,據《遼東誌》記載:

狗站,每站設驛卒20戶,狗200隻,狗車若幹輛……夏月乘船,小可承載。冬月乘爬犁,乘二三人行冰上,以狗駕拽,疾如馬。

狗島由此而得名。後來的狗島片片草甸,層層疊疊,黃綠相間,形成了島中有水、水中有島、枯水成池的景象,曲路環水,江島相連,水泡內的水生植被、苔草、塔頭是這裏得天獨厚的景觀。

鬆峰山景區內群峰聳立,形狀各異,均因其形而得名,如主峰像一個高插雲天的大煙筒,其名就叫煙筒峰;有的支峰像乳房,其名就叫雙乳峰;有的像張嘴怒吼的大獅子,其名就叫獅張嘴峰,群峰之上古鬆參天,鬆濤陣陣,人們便稱其為鬆峰山。

在石景峰下有遺存的兩座廟宇,一為海雲觀,一為藏經樓,據說建於清朝嘉慶年間,留有拜鬥台、石井、山泉井、圍棋盤、石寶、老道觀等遺跡。

海雲觀依山而建,背靠陡崖,右邊石階通往拜鬥台。拜鬥台是道士們參星拜鬥的地方。左側攀峭壁可達圍棋盤,巨石上麵刻有棋盤。

在南坡半山腰處有一天然石洞,洞上刻有“太虛洞”三字,洞內有若幹石碑。其中金代承安四年的石碑碑文銘記了清代開山教祖在此修建海雲觀廟宇的事跡。

鬆花江如一條綠色飄帶橫貫東北黑土地,雖然它是黑龍江的支流,卻在經濟和社會意義上遠遠超過了黑龍江,她就像黑土地充滿乳汁的母親一樣,滋養著兩岸兒女,因此被稱之為東北黑土地的母親河。

拓展閱讀

鬆花江上的月亮泡原名運糧泊,是遼金時代金兀術向南方運糧草的交通要道。有一次金兀術黑夜運糧,船迷失了方向,兵士們高呼“月亮出來”,月亮竟聽從呼喚從雲霧中鑽了出來。糧船因此順利抵達了彼岸。為了感謝月亮的恩賜,人們從此便把運糧泊改名為月亮泡。

鑲著金邊的額爾古納河

在遠古時期,蒙古族部落與突厥部落發生了激烈戰爭。由於蒙古部落勢單力孤,被突厥部落打敗了,蒙古部落僅剩下兩男兩女幸存了下來,他們逃到了額爾古納河畔的額爾古涅昆山中隱居了起來。

後來,他們的子孫繁衍興盛,分為了許多支係,狹小的山穀不能容納這麼多人了,於是他們就遷至寬闊的草原上居住了。

其中一個部落的首領名叫勃兒帖赤那,意為蒼狼,他的妻子名叫豁埃馬闌勒,意為白鹿,他們率領本部落的人遷到斡難河源頭不兒罕山定居了下來。

這一傳說充分反映了蒙古先人從額爾古納河西遷的重要史實,並非單純民間傳說,他們遷移的時間應是在唐代末期。

蒼狼與白鹿是蒙古族的遠古圖騰,而額爾古納河蒼狼與白鹿的神話傳說,恰恰反映了蒙古先民的圖騰觀念。因此,額爾古納河是蒙古族的母親河,是蒙古族的發祥地。

額爾古納河是黑龍江的正源,在五代後晉時官修的史籍《舊唐書》中稱“望建河”。望建河是通古斯語,即鄂溫克語的音譯,意為鄂溫克江。

額爾古納河在曆史典籍《蒙古秘史》中稱之為額爾古涅河,在史書《元史》中稱之為也裏古納河,在史書《明史》中稱之為“阿魯那麼連”,自清代開始稱之為額爾古納河。

在物華天寶的額爾古納河滋潤下,養育了蒙古族的先祖。據史書記載,蒙古族屬於東胡係,是由室韋部落的一支發展而來的。大約在7世紀以前,他們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一帶,在我國唐代史籍中稱之為“蒙瓦”,在史書《遼史》中稱之為“萌古”。

大約到了9至11世紀,蒙古族西遷到鄂嫩河上遊不兒罕山,即大肯特山和克魯倫河一帶,形成了尼魯溫蒙古和迭兒列斤蒙古兩大分支。

後來,尼魯溫蒙古的部落之一孛兒隻斤部,出了一位大英雄鐵木真,他最終完成了統一蒙古各部的事業,於公元1206年建立了強大的蒙古汗國,他被擁戴為大汗,這就是成吉思汗。

從額爾古納河岸密林中走出來的強悍民族通過長期戰爭,先後並西遼、亡西夏、滅金朝,於1279年實現了大統一,建立了大元王朝。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之前,額爾古納河地區一直是迭兒列斤蒙古弘吉剌部的遊牧地。曆史上弘吉剌部是蒙古聲名顯赫的貴族部落,也是一個盛產美女的部落。

成吉思汗的母親、妻子、兒媳、孫媳等都出自於這一部落,事實上,成吉思汗的嫡係子孫代代都與弘吉剌部落聯姻。1237年,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台汗專門為此下旨:弘吉剌部“生女為後,生男尚公主,世世不絕”。

成吉思汗的弟弟拙赤.哈撒爾被分封在額爾古納河,後來在額爾古納河畔黑山頭,還留有哈撒爾王府的遺跡。

黑山頭哈撒爾王府遺址分內城和外城,城牆均為土築。其城址坐北朝南,氣勢宏偉,有東西兩座小門,城外亦有壕。整個建築呈“幹”字狀,址內花崗岩圓形柱礎排列有序,址內琉璃瓦、青磚、龍紋瓦當和綠釉覆盆殘片俯拾皆是。

在黑山頭附近的根河河道中,有一座隆起的小山,稱小孤山,山頂有一烽火台遺址,據說當年哈撒爾為了從軍事上確保城堡的安全,曾在小孤山頂上設置瞭望哨,派士兵日夜輪流瞭望。

小孤山下河水深不見底。傳說水下有洞,裏麵藏著成吉思汗的財寶。這個傳說從側麵反映了額爾古納河是個蘊藏著豐富寶藏的好地方。

很多夢想發財的人不遠千裏,尋找額爾古納河一條僅14千米長的小支流,這條小河名叫“老金溝”,又稱“胭脂溝”,這裏以盛產黃金而聞名於世。

胭脂溝的發現已有一百多年曆史了,這裏的沙土已被篩淘過幾十遍,但是,仍可以淘到黃金,可見黃金儲量之豐富。

據說,1877年,一位鄂倫春老人在此葬馬掘穴,發現許多金苗,他在老金溝河底撈起一把河沙,河沙中金末幾乎占了一半。這一消息很快傳開,經過鑒定,其中含純金87.5%、白銀7.9%,其他雜質4.6%。

由於金礦被盜采嚴重,黑龍江將軍多次上奏朝廷要求自行開采,直到1887清政府才接受了建議,並指令北洋大臣李鴻章督辦,調吉林候補知府李金鏞主持辦理漠河金廠。

李金鏞經過實地考察後,於1888年正式上山開礦,創辦漠河金廠。僅1889年,清政府從這裏獲得黃金就達兩萬兩,1895年獲五萬多兩。由於李金鏞清正廉潔,不辭辛苦,苦心經營,老金溝的黃金開采達到了鼎盛時期。據不完全統計,1908年黃金產量達二十七萬餘兩。

1890年,李金鏞病故,李鴻章奏請光緒皇帝恩準,在漠河上道盤,就是後來的金溝林場所在地附近,為李金鏞建祠堂一座,祠堂內有木雕像一尊。

額爾古納河的上遊海拉爾河源自於牙克石並入呼倫貝爾,流至阿巴該圖山附近,始稱額爾古納河,流到洛古河後始稱黑龍江。

額爾古納河上、下遊流域地形差異很大,阿巴蓋堆至黑山頭為草原丘陵區,地勢平坦,河穀開闊,多湖泊沼澤,水流分散,雜草、柳條叢生。自右岸根河、得爾布幹河、哈烏爾河流入後水量大增。

自粗魯海圖至吉拉林河段河穀變得狹窄,河中沙洲和島嶼較多,河水變深。自吉拉林以下,河水進入峽穀,河穀更窄,兩岸山地陡峭,河床穩定,水流平穩,河麵寬廣,是良好的航道,而且水能資源豐富。

額爾古納河沿途彙集了海拉爾河、根河等一千八百多條大小河流,因此,沿岸地區水草豐美,土地肥沃,森林茂密,魚類品種很多,動植物資源豐富,宜農宜牧,是人類理想的天堂。由於魚類繁多,資源豐富,額爾古納河被譽為鑲金邊的界河。

額爾古納河上遊海拉爾附近的西山,是我國唯一以樟子鬆為主體的國家級森林公園。森林公園總麵積21萬畝,水麵積2萬畝。

西山公園有天然樟子鬆四千六百餘棵,其中百年以上的古鬆有一千多棵,最高的樹齡達到500年。樟子鬆又稱海拉爾鬆,屬於歐洲赤鬆的一個變種,是我國北方珍貴的針葉樹種,是亞寒帶特有的一種常綠喬木,有“綠色皇後”的美譽。

沿著額爾古納河,在牙克石東北180千米,大興安嶺主脊東坡下,有一片烏爾旗漢原始森林。這裏古木參天,遮天蔽日,鬆濤陣陣,鳥鳴聲聲,小草生翠,野花吐香。

額爾古納河附近的莫爾道嘎山巒起伏,古木參天,植被豐富,溪流密布,處處展現幽、野、秀、新的風采,以其林海、鬆風、藍天、白雲的夏季風光,和冰峰、雪嶺、嚴寒、霧凇的冬季風韻而著稱。

在莫爾道嘎12千米處,有一片占地一千九百多公頃的偃鬆林,其偃鬆麵積之大、密度之高在林區實屬罕見。

登上莫爾道嘎16千米處的山巔,極目遠眺,大興安嶺的深邃與遼闊盡收眼底,九重山一覽無餘,“一目九嶺”因此而得名。

在此處觀山,但見山連山,嶺接嶺,山外有山,嶺外有嶺。陽光下山形多樣,層次分明,九重山嶺山嵐浮繞,如絲如絮。

莫爾道嘎30千米處的熊穀山高穀深,森林茂密,溪流奔湧,野果繁生,是野生動物的天然棲息地,因時有棕熊、野豬出沒而得名。

每到冬季,這裏白雪皚皚,天地間冰清玉潔,渾然一色。山林霧氣凝重,滿山遍野,霧凇懸掛,營造出人力而不能的童話世界,是觀賞興安霧凇的少有去處。

龍岩山位於莫爾道嘎鎮中東側,海拔1000米,東西長約35千米,西坡橫田一條長二百餘米的龍形巨岩,龍頭高聳,威武崢嶸;龍身蒼勁,鐵骨銅甲;龍尾挺峭,深藏山中。龍岩山因此而得名。

莫爾道嘎著名的水域景點“九曲鬆風”處於激流河上,又稱乞貝爾茨河,是北部原始林區水麵最寬、彎道最多、落差最大的原始森林河。它發源於大興安嶺西北麓,全長480千米,河網呈樹枝狀,河流水流量充沛。

彙河口位於紮蘭屯浩饒鄉西南,有綽爾河、托欣河兩河在此處相彙,形成了巨大水麵,兩河相彙後猶如巨龍在山腳下咆哮東流,當地稱作彙河口。

彙河口兩岸山岩高聳入雲,如擎天玉柱直插蒼穹。抬眼遠眺,不禁使人心曠神怡,襟胸開朗。彙河口風光四季景色不同,情態迥異,各有巧工難描之妙。天然景色,有觀賞不盡之美。

拓展閱讀

蒙古部落從額爾古納河向西遷徙之初,大概因為北岸被敵對部落所盤踞,所以選擇額爾古納河南岸的路線西遷。他們進入得爾布爾河穀時,遷徙的隊伍找不到前進的道路,隻好燒山開路。林火熔化了裸露在地表的鉛鋅礦脈,因此,蒙古族就有了“燒山化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