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澤之恩——北方河流2(2 / 3)

大鹿島位於鴨綠江與黃海交彙處,四麵環海,這裏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島前懷抱的月亮灣、雙珠灘為我國北海角最大的天然浴場,也是遊人拾貝、垂釣、衝浪、晨觀日出、夜半聽海的理想去處。

大鹿島西北的大孤山,峭拔突兀,山有石徑、巨柞銀杏,夾道成蔭。山上有百餘間初建於唐朝的寺廟,是流域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

鴨綠江上下落差較大,源頭與河口落差達到2440米。我國境內支流有渾江、愛河、八道溝河、三道溝河、紅土崖河、大羅圈溝河、哈泥河、喇蛄河、葦沙河、小新開河、富爾河、大雅河、半砬江、草河、柳林河。

充足的雨水使針葉樹和落葉樹生長茂盛。茂密的森林為野生動物提供安全的棲息地,鴨綠江流域獸類有野豬、狼、虎、豹、熊和狐狸,鳥類有雷鳥、雉雞等,河中鯉魚和鰻魚甚多。

鴨綠江沿線濕地物種資源比較豐富,高等植物有64科、289種,其中野大豆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鳥類包括世界瀕危鳥類黑嘴鷗和斑背大葦鶯,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丹頂鶴、白枕鶴、白鶴、白鸛等8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大天鵝、白額雁等29種,為東北亞重要的鳥類棲息和遷徙停歇地。

拓展閱讀

柱參全稱石柱子參,產於鴨綠江畔丹東寬甸振江石柱村,其上品可與山參媲美。相傳在明朝萬曆年間,有山東七翁到遼東鴨綠江畔的深山老林裏挖野山參,發現了大量的生長年久、品質頂級的野山參。他們將成品野山參帶走,把幼參與參籽就地栽種,旁邊立了一個石柱,栽了一棵榆樹,作為標記。此後人們便不斷到這裏采參,並安家落戶,逐漸摸索出一套獨有的栽培方式,發展成最接近野山參的獨有人參品種,這就是柱參,也稱石柱參。

西北的無疆野馬塔裏木河

傳說許多年前,人們居住在一條大河邊,河水養活了一代又一代人,人們都把這條河比做母親河,維吾爾語叫阿娜河。

有一年,阿娜河突然幹涸,一個叫塔裏木的小夥子向部落首領請求:“為了大家能活下去,我願不惜生命去找水。”

部落首領問道:“塔裏木,這茫茫戈壁你到哪裏去找水呀?”

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說:“聽說大漠裏有一頭鹿能用它的雙角找到水源。要想找這頭鹿,隻要沿著阿娜河向上遊走6天,然後再向南部的沙漠裏走,就可以找到。”

塔裏木踏上了找水的路。他帶著父親給他的寶劍和心愛的熱瓦甫,沿著阿娜河向上遊走了6天,然後向南麵的沙漠走去,熱辣辣的太陽照得他又渴又累。

他進入一片梧桐林裏,想休息一會兒。剛坐下,隻見一個沙柱向他襲來,塔裏木大吃一驚,慌忙站起,沙柱在離他3米的地方停住了,他鬆了一口氣,靠在樹上慢慢地睡著了。

這時,一陣旋風把塔裏木扔向天空,當他醒來時,發現自己在另一個地方,他驚恐萬狀,茫茫沙漠什麼也看不見,塔裏木摸了摸身上,劍、幹糧和熱瓦甫都在。

忽然又有一陣狂風吹了過去,一頭鹿向他走來,他欣喜萬分地跑過去。鹿對塔裏木說:“塔裏木,騎到我的身上吧,我帶你去找水。”

於是塔裏木騎上鹿背,鹿張開四蹄飛也似的向前跑去。跑了很久,他們來到一座大山前,鹿告訴塔裏木:“阿娜河的水就是從那個山洞裏流出來的。前不久,發生了一次山崩,一塊巨石剛好落在洞口把水給堵死了。阿娜河就斷流了,要想讓水流出來,必須把那塊石頭挖開,但是,一旦巨石被挖開,你就會被吸進洞去。”

聽了這話,塔裏木毫不猶豫地說:“鹿,謝謝你幫我找到了水,為了鄉親們能喝上阿娜河的水,我願犧牲。”

鹿看到塔裏木如此堅決,便說:“那就用你的寶劍在我的角上輕輕地磨三下,你的寶劍就會鋒利無比。”

塔裏木舉起寶劍在鹿角上磨了三下,轉過身去在巨石上劈了三下,隻聽“轟隆”一聲,巨石裂開了,一股清澈的泉水奔騰而下。但是,塔裏木卻被吸進了洞裏。

鄉親們聽到巨石的爆裂聲,又看到奔騰而下的大水,明白是塔裏木引來了水,當他們看見塔裏木的熱瓦甫順水漂流下來時,每一個人都不由失聲痛哭。人們為了紀念塔裏木,便把阿娜河改名為塔裏木河。

塔裏木河曆史悠久,古代“絲綢之路”分別從塔裏木盆地的南緣北緣,自東向西,穿越古城綠洲,經帕米爾高原西去,成為連接古代各國各族人民的紐帶,也是物質、文化交流的要道。世界三大古代文明的華夏文明、印度文明、希臘文明在這裏實現了交彙、融合。

2000多年來,塔克拉瑪幹沙漠不斷擴大,這條曾經把絲綢運到羅馬,把佛教典籍傳到中原的道路,被淹沒在了漫漫黃沙之下,而塔裏木河依然在流淌。

史籍稱塔裏木河為計戍河、蔥嶺河,先秦重要古籍《山海經》就有記載。在史書《漢書.西域傳》中記載,當時的塔裏木盆地被稱作“西域”。按北魏時酈道元所著的地理著作《水經注》記載,在北魏,也就是五六世紀時,塔裏木河是南北兩河流入羅布泊。

到了唐代,按我國第一部體例完備的政書《通典.於闐傳》小注講:

於闐河,名首拔河,亦名樹枝河,或雲黃河也,北流七百裏入計戍河,一名計首河,即蔥嶺南河,同入鹽澤。

蔥嶺南河一般均指葉爾羌河。《新唐書.地理誌》中記載:

又六十裏至撥換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南臨思渾河。

思渾河即今之塔裏木河。據此推測,唐代塔裏木河中上遊河網形勢與北魏比較無多大變化,仍分南北兩條。

“塔裏木”在古突厥語中,意為“注入湖泊、沙漠的河水支流”。“塔裏木河”一名見於《清史稿》,係維語,意為“無韁之馬”和“田地、種田”雙重含義。

塔裏木河流域及其源流和支流,都是古代主要灌區,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了塔裏木河中下遊輪台、渠犁的灌溉工程。

漢宣帝時,西域都護府在焉耆、龜茲設營屯田,屯田軍民在今沙雅縣、新和縣修建很多渠道,引水灌田。塔裏木河下遊羅布泊地區,更是田疇成片、水網渠道縱橫的著名屯田區。

東漢時西域政治動亂,中原與西域關係受到嚴重影響,但疏勒、於闐、樓蘭、精絕等地的屯田還是斷斷續續進行了一百多年。規模宏大的樓蘭城官署,就是這一時期由屯田軍民建築的。

隋唐時,塔裏木河流域的伊循、且末、焉耆、龜茲、烏壘、疏勒、於闐等地“大開屯田,規模宏遠”。這些地區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因此成為農田水利開發的重點地區。

設在龜茲的西域最高權力機構西域都護府,分別設置了“掏拓所”和“知水官”等各級專管農田水利的機構和官吏,每年負責組織軍民整修土地,修建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