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之美——南方河流2(3 / 3)

大渡河流域山高穀深,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是全國水力資源最為豐富的河段之一。蟲草、大麻、雪蓮花、知母是這裏的特產。

大渡河流域跨兩個氣候區,動植物資源及氣候資源豐富。植物帶下至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亞熱帶季雨林,上至高山冰川,氣候也由亞熱帶向高寒區轉變,當然這裏也聚集了由亞熱帶到寒帶的動物。

拓展閱讀

大渡河和流沙河在漢源縣交彙處,有一個平壩,名叫娃娃營。傳說,諸葛亮七擒孟獲時,曾在漢源與孟獲交戰。一次,諸葛亮被孟獲的軍隊圍困在大渡河邊一個地方,無法前進。諸葛亮知道孟獲有勇無謀,就叫士兵紮了很多娃娃草人,並給草人穿上衣服,把這些小娃娃放到戰壕裏,每隔不遠就升起一麵旗幟。

等孟獲的軍隊追過來。諸葛亮便指揮士兵在戰壕裏東放一炮、西放一炮。孟獲的軍隊一看,滿平壩都是兵。就再不敢打過來了。等諸葛亮撤走了,孟獲的軍隊過來一看,原來是裝扮成小娃娃的草人。從此,這個地方就叫娃娃贏,後來又叫娃娃營。

得天獨厚的天府岷江

在遙遠的古代,羌人的祖先從西北向西南遊牧遷徙。當其中一支遊移到岷江上遊附近,遇到了當地名叫“戈基”的一個部落。

戈基人高鼻深目,身強力壯,能征善戰。羌人與之幾次交鋒,屢戰皆敗,已經到了準備棄地而逃的地步。幸運神靈在夢中啟示,以尖硬鋒利的白石英石為武器,再與戈基人沙場決鬥,終於戰而勝之。

從此羌人得以在岷江上遊安居樂業,發展生產,成為“有語言、有耕牧、知合群的民族”。為了報答神恩,羌族世世代代都以白石象征最高的天神,供祭於廟宇、山坡以及每家每戶的屋頂白塔之中,朝夕膜拜,虔誠之至。這一習俗一直沿襲下來。

這就是羌族民間史詩中最著名的《羌戈大戰》,詩歌敘述了羌族人民祖先曆盡艱難困苦,與魔兵戰鬥,與戈基人戰鬥,被迫從西北遷居岷江上遊的曆史。

羌族沿岷江流域南遷進入四川盆地後,被稱為“氏族”,他們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蠶叢和魚鳧是傳說中古蜀國最早稱王的兩位蜀王。他們之後是伯灌,再後來就到了杜宇王朝,這時是曆史上的西周時期。杜宇教民務農,把都城建在地勢較高的郫邑,就是現在的郫縣一帶。

岷江以灌縣為頂點,以若幹條輻射狀河流,以分泄洪水。但由於泥沙衝淤,這些自然河道並不穩定,還是會有水患。

據《華陽國誌》稱,古蜀國丞相開明決玉壘山,也就是現在的金堂峽,分泄大江洪水去沱江,大大地減輕了郫邑以下成都平原地區的洪災。

杜宇讓位給威望更高的開明,也就是後來的叢帝,而他自己隱居山中,死後化為杜鵑,日夜悲鳴,啼到血出才停止,“杜鵑啼血”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詩作“望帝春心托杜鵑”中的望帝就是杜宇。現在郫縣城南還有這二帝的祀祠,叫望叢祠。

叢帝之後是開明王朝,傳說開明十二世很好色,秦惠王就說送他5個美女。蜀王派5個力士打通蜀道迎接五女,走到梓潼,碰見一條大蛇正鑽入洞。一個力士緊緊抓住蛇尾,其他的人相助,轟的一聲,山崩了,結果把5個力士和5個美女全都壓在了山下。

這座山分成五嶺,山頂有平台,蜀王登台悼念,命名五婦塚;這平台被後人稱為思妻台。老百姓都懷念5個力士,叫它五丁塚。

傳說的結局是秦王派兵沿著五丁開的這條路滅了古蜀國。其實是公元前316年,秦國趁蜀國和巴國發生戰爭之機,派大將司馬錯率軍南下,一舉滅掉了蜀國和巴國。

岷江作為古蜀文明的發源地,對四川方言的形成和發展有很大影響,在語言學分類中,被稱為西南官話代表的四川方言還有一個分支叫岷江話,又叫岷江小片。

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秦昭王任水利工程專家李冰為蜀郡太守。李冰征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修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及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

都江堰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兩千多年來,它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裏的“天府之國”。後世為紀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廟。都江堰也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

漢代時,佛教由西南傳入岷江流域,在兩岸的一些雕刻精美的漢代崖墓中,有不少佛教風格的造像。三國時,漢蜀丞相諸葛亮幾次越過岷江作戰。夷人據守在三江口上的宜賓古城,聽說諸葛亮領兵到來,便隔著岷江與蜀漢兵馬對峙。

諸葛亮則挑選軍中孔武大漢挑著無底大黃桶,來往岷江邊佯裝挑水,個個健步如飛,顯得力大無比。隔江相看的夷人吃驚不小,都以為是“天神”降臨,不可爭鋒,悄悄撤守遠走。這就是民間流傳的“蜀漢軍以空黃桶挑水,嚇走夷人”的故事。

繼承諸葛亮遺誌的薑維在威州岷江東岸之台地上築城,稱“薑維城”,並在此長期屯兵。堡子關雄踞雜穀腦河與岷江之間,有“三山雄秀,二水爭流”之譽,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而薑維城就坐落於此。岷江東岸,有我國現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樂山大佛。樂山大佛通高71米,開鑿於唐玄宗登基當年,大佛兩側斷崖和登山道上,有許多石龕造像,多是盛唐作品。

淩雲寺右靈寶峰上,有一座13層磚塔,造型與西安小雁塔相似。寺邊江中一孤峰卓立,名烏尤,相傳是漢代郭舍人注《爾雅》的地方。

唐代是岷江兩岸經濟文化發展的全盛時期,很多著名詩人、文學家為岷江寫下諸多優美篇章。詩仙李白著名的《蜀道難》中,描繪岷江“濯錦清江萬裏流,雲帆龍舸下揚州”。杜甫《清江》詩也有提到:“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清乾隆帝中後期,在岷江上遊進行改土歸流。具體措施是采取兩種不同的模式:在藏族聚居區推行“改土設屯”;在羌族聚居區將土民編入裏甲。這體現了文化邊緣地帶社會結構的特殊性及清政府施政的靈活性。

岷江是長江重要支流,源頭位於四川鬆潘縣和九寨溝縣交接的弓杠嶺,因其嶺如弓之杠得名,藏語意思為“都喜歡山”。

岷江由北向南流經四川盆地西部,流經茂縣、汶川、都江堰等12個市縣,在宜賓彙入長江,千米以上的支流320條。岷江是長江流域水量最大的支流,也是我國水利開發最早的河流之一。

岷江幹流都江堰魚嘴分水堤以上為上遊,都江堰魚嘴分水堤至樂山大佛為中遊,樂山大佛以下至宜賓為下遊。主要支流有黑水河、雜穀腦河、大渡河、馬邊河,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岷江流域地勢由西部高中山區逐級降低至東部平原丘陵區。

岷江上遊居住著古老的羌族,他們保留著純樸的習俗,善於營造高聳的石碉樓和晃悠悠的索橋。江邊的石崖上,曆代船夫用篙杆留下的杵窩,見證著當年航運的艱辛。

成都附近的西羌第一村,是一個古樸習俗保存較好、景美情濃的河壩羌寨。整個羌寨順坡而建,別致有序,形如古城堡,地麵由曲折巷道相連,而羌碉則傲立寨中。

岷江流域內自然資源豐富,探明的主要礦藏有色金屬及貴重金屬有鉑、鎳、銅、鈷和金礦,稀有金屬有鋰、鈹、鉭、铌礦,非金屬礦有白雲母、石棉、石膏、碳、水晶、蛇紋岩、含鉀磷礦等,特別是石棉、白雲母儲量大、品質好,是我國主要生產基地。鬆潘的砂金礦藏較豐富,著名的“漳金”成色高、融耗低,蜚聲世界。

岷江流域水能資源十分豐富,全流域水能理論蘊藏量54000多兆瓦,占長江流域的19.6 %。岷江流域內名氣最大的要數臥龍自然保護區,這裏以“熊貓之鄉”、“寶貴的生物基因庫”、“天然動植物園”享譽中外,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礦產資源。

臥龍保護區內共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珍稀瀕危動物共56種,其中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共有12種,二類保護動物44種。區內植物有近4000種,高等植物1989種。被列為國家級保護的珍貴瀕危植物達24種,其中一級保護植物有珙桐、連香樹、水清樹,二級保護植物9種,三級保護植物13種。

拓展閱讀

相傳一百九十多年前,岷江江麵上唯一的伏龍渡口被把頭霸占。老百姓每次過江都要被百般勒索淩辱,人們就把這個渡口叫作“霸王渡”。伏龍觀對岸韓家壩的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婦決心要建一座橋,為民眾造福。何先德夫婦帶領老百姓,曆經千辛萬苦,一座索橋眼看就要修好了,忽然刮起了大風,有幾個急於過橋的農民不幸墜入江中淹死了。早就心生嫉恨的渡口把頭以此為把柄,勾結官府,殺害了何先德。這件事在民眾中引起震動,大家擁戴何先生的妻子繼承丈夫遺誌,領頭繼續建橋。橋建成以後,人們為了紀念何先德夫婦,就將此橋取名為夫妻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