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秀天下的風景名勝
東威滄海、西鎮大河的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勢和擎天捧日之姿。巍峨、沉渾、古老、神奇的風光令世人慨歎。傳說漢武帝登臨泰山時曾發出肺腑的最強音:
這是一個東方大國的國山啊!高矣!極矣!大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
泰山風景名勝以主峰為中心,呈現放射狀分布,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合而成。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1500多米。星羅棋布的人文景觀,重點從泰安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裏山到浩天的玉皇頂,形成了“地府”、“人間”、“天堂”三重空間。
岱廟是泰安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前連通天街,後接盤道,山城一體。由此步步登高,漸入佳境,引導人們由人間進入天庭仙界。
進入泰山風景區,冠蓋華夏的風景名勝連綿不斷,這裏有山峰156座,崖嶺138座,名洞72處,奇石72塊,溪穀130條,瀑潭64處,名泉72眼,古樹名木萬餘棵,寺廟58座,古遺址128處,碑碣1239通,摩崖刻石1277處。主要分布在岱陽、岱頂、岱陰及靈岩。
泰山景區分幽、曠、妙、奧、麓五區。山水相映,古刹幽深,綠蔭環繞,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
中路幽區是最富盛名的登山線路,自登山盤路的起點一天門,經中天門至南天門,全長5500米,幾乎全部為盤路,共有6290級台階。
沿途風景深幽,峰回路轉,古木怪石,鱗次櫛比。主要景點包括關帝廟、岱宗坊、一天門、孔子登臨處、紅門宮、萬仙樓、鬥母宮、經石峪、壺天閣、中天門、雲步橋、五鬆亭、望人鬆、對鬆山、夢仙龕、升仙坊、十八盤等。
關帝廟在一天門坊前路西邊,登盤山路處,坐北朝南,原來是祭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的。山門外有影壁,門前石獅列峙,古槐蔽蔭。
廟東院中有古柏一棵,牆外嵌方碣石碑,題書“漢柏第一”。樹幹高不足1米,直徑達1.1米,三股枝杈扭曲盤旋而上,似龍飛鳳舞。
岱宗坊位於岱廟北,在明朝嘉靖年間建成,為一處跨道石坊,登山就由這裏起始。這個坊建於台基上,四柱三門式,後來清朝雍正年間重修時,光祿大夫丁皂保篆額。坊前有1731年《重修泰山上諭碑》和《重修泰山記碑》,東西相峙。
坊東邊原有豐都廟,是1521年前建的,祀豐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坊北邊原有三皇廟,祀伏羲、神農、黃帝,配以八蠟神。這裏鬆柏鬱鬱,奇石林立,溪泉爭流。
一天門坊建於明代,從開山第一廟關帝廟拾階而上,至紅門宮前,三重石坊,形若階梯。明代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即1717年,巡撫李樹德重建,題額“一天門”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
中有孔子登臨處坊,後為天階坊,明嘉靖年間巡案山東監察禦史高應芳題楹聯:
人間靈應無雙境;
天下巍岩第一山。
鬥母宮位於岱山陽麵的登山盤道東側,築在盤道旁深壑絕壁之上,深秀幽雅。宮東邊臨龍泉峰,有龍泉水自西北山峽繞到宮東注入中溪。
壺天閣位於鬥母宮北,是一座跨路閣樓式建築,始建於明代,原名升仙閣,清乾隆十二年拓建後改為壺天閣,
門洞上雙柏橫生,盤結向上,奇偉壯觀。清嘉慶年間詩人崔映辰題聯:
壺天日月開靈境;
盤路風雲入翠微。
還有清嘉慶年間泰安知府廷璐在閣上題聯:
登此山一半已是壺天;
造極頂千重尚多福地。
“泰山最險處,首推十八盤”,從對鬆山穀底至岱頂南天門的一段盤路,叫摩天雲梯,俗稱十八盤,全程1000米多,石階1594級,垂直高度400米。盤道全用泰山片麻岩修砌。
十八盤為清乾隆末年改建盤道時所開辟,是登泰山盤路中最險要的一段,為泰山的主要標誌。這裏兩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盤山路鑲嵌其中,遠遠望去,高山之上,雙崖夾道,恰似天門雲梯。人們說:
泰山之雄偉,盡在十八盤,
泰山之壯美,盡在攀登中!
開山北為龍門,舊有龍門坊,後來被毀。西岩有清代技師魏祥摹刻的狂草“龍門”大字。坊址東為大龍峪,雨季眾水歸峽,飛泉若瀉。
在新盤口北,隻見兩山陡立,東為飛龍岩,西為翔鳳嶺,中有一線天,名石壁穀。穀中上有南天門,下有升仙坊,相連十八盤。
泰山有3個十八盤之說。自開山至龍門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為“不緊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門為“緊十八”,共計1630餘台階。
緊十八西崖有巨岩懸空,影似佛頭側枕,高鼻禿頂,慈顏微笑,名迎客佛。十八盤岩層陡立,傾角為70度至80度,在不足1000米的距離內升高400米。
南天門恰處於穀口,是泰山古建築充分利用地理環境,以人工之力突出和美化自然環境的典範,是泰山的重要標誌物。
仰視天門,盤路陡絕,似雲梯倒掛。崖石壁穀兩側有“天門長嘯”、“層崖空穀”、“天門雲梯”、“如登天際”等摩崖石刻,神奇壯觀。
西溪曠區是指西溪景區。登泰山西路,自大眾橋起有一條盤山公路,可以直達中天門。此外,還有一條登山的盤路,兩旁峰巒競秀,穀深峪長,瀑高潭深,溪流潺潺。
曠區主要的景觀有黃溪河、無極廟、元始天尊廟、扇子崖、天勝寨、黑龍潭、長壽橋、白龍池等。
無極廟是泰山上的一個千年古寺,以盛產泉水而著稱。這裏的泉水甘醇清澈,往來絡繹不絕的行僧都到這裏飲水,泰安當地百姓也紛紛來享用,泉水水量充盈,長年不斷。
無極廟由山門、正殿、東西配殿和禪房組成。山門楹聯道:
天台岩下藏五百;
須彌頂上隱三千。
扇子崖位於泰山西溪西側,奇峰突兀,高聳峻峭,形如扇麵。崖上有明朝官吏楊博題刻的摩崖石刻“仙人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