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造化不得不令人稱奇,著名的鴛鴦鬆、臥龍鬆、飛龍鬆、姊妹鬆等如珍珠般鑲嵌在多姿多彩的石岩上。
天燭峰在九龍崗南崖之上,是兩座相距不遠,隔澗相望,形狀近似巨燭的山峰,分別被稱為大天燭峰、小天燭峰。
天燭峰在泰山的東北麓,有一條蜿蜒曲折的登山路直達岱頂。沿著這條路,可見天燭峰景區的景致。這裏,奇石能言,清泉有聲,大小天燭朝天立,懸崖巨壁夾穀而行。
將軍山如大將軍披甲,羅漢峰似眾羅漢疊立,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令人歎為觀止。這裏,藍天高遠,大山空曠,鬆濤陣陣,白雲悠悠,是尋古探幽的好去處。隻有到這兒來,才能領略到山林野趣的真諦。
小天燭峰的一柱狀孤峰從穀底霍然拔起,直插雲霄,高聳似燭。因峰端遍生的勁鬆宛若燭焰燃燒,又稱“燭焰鬆”。小天燭峰以東還有一座柱狀山峰,比小天燭峰雄渾粗壯一些,是為大天燭峰。
大、小天燭峰附近是泰山欣賞古鬆的絕佳所在,後石塢的古鬆園就在這裏。還有三池碧水,南為鑒池,傳說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梳洗映容之處,又名玉女洗頭盆;北為鳳凰池;東北為飲虎池。
雙峰西南方附近天空山下是著名的道教廟宇景觀群,有老君廟、元君廟、元君墓、靈異泉、蓮花洞、玉女修真處。
大天燭峰下為溪裏峪,舊傳有魔女坐化於此,又名風魔溪,溪中有天燭瀑。
小天燭峰下有一灣,名洗鶴池,過去常常有鬆鶴歇憩嬉戲於之中。
堯觀頂在泰山的北天門,有東堯觀頂和西堯觀頂。傳說遠古時的堯帝曾來到這裏,在東堯觀頂看日出,到西堯觀頂望日落。
登上堯觀頂,極目遠眺,頭頂是一片紫色的天空,太陽還在沉睡。天際已有紅光,空中那淡淡的雲朵,被太陽發出的霞光映照著,就像少女撒開的紗巾,輕柔地飄蕩在空中,不知要落到哪一位有情人的手中了!
當太陽沒有出現在地平線的時候,環顧四周,一片銀灰色的蒼穹,西南和北方三麵的藍帶,整整齊齊地鑲嵌在東方以外的大地上。向東望去,眼前的群山,似是在腳下沉睡。白色的雲朵,綠色的樹木,灰色的岩石,紅色的霞光,遠處的藍帶,以及黎明前灰蒙蒙的天空,真是一幅多彩的畫卷。
在夕陽西下的時候,登上西堯觀頂,朝西方望去,層層紅雲依次濃淡向落日聚集。火紅的太陽燃燒了一天,也不減輝煌,泰山一片光明,映襯著落日,顯得山川瑰麗明媚,紅雲餘暉耀眼。
岱麓麗區位於大眾橋過黑龍潭沿西溪橋到中天門處,這裏坦途綠蔭,溪深穀幽,於是就有了“登泰山而小天下”和“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了。
這裏就是泰山山麓及泰安城區了,到這裏無需登山就可感受到泰山之美。其主要景觀包括雙龍池、遙參亭、岱宗坊、王母池、五賢祠、漢明堂、三陽觀,以及不斷開辟的新景觀等。
王母池位於環山路東首,古稱“群玉庵”,又名“瑤池”,建廟曆史久遠。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曹植有詩句:
東過王母廬,俯觀五嶽間。
唐代大詩人李白吟詠道:
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闕。
王母池臨溪而建,殿廡亭閣,參差坐落在三層台基之上,紅牆黑瓦掩映於蒼鬆翠柏之中。前院有王母泉,泉水清澈甘洌;後院為七真殿,殿內泥塑神情各異,栩栩如生。
桃源秀區在泰山的西麓,主要包括桃花峪景區、櫻桃園景區。桃花峪深幽靜麗,景色奇秀,有一條索道直通主峰。桃源秀區主要有三岔澗、猛虎溝、彩帶溪、後寨門、吳道人庵、穀口等處。
櫻桃園位於傲徠峰西側杜家莊北,東臨曲曲深澗,西靠綿綿橫嶺,北依峨峨拔山,南有闊闊石河。
相傳清朝同治年間,山麓王莊的隱士魯泮藻攜他的孩子,在這裏鑿岩辟拓,構築室宇,植櫻桃,栽竹、荷,修成曠遠清幽的避暑山莊。
魯氏自題“櫻桃精舍”,俗稱“魯氏別墅”。清朝光緒年間進士趙爾萃著文記述:“今則田禾茂密,果實繽紛,樹可合圍,竹可拱把,而池、而魚、而藕、而芰,鳴禽上下,水木明瑟。來遊者莫不欣然豔羨,謂天下以此佳境。”
這座“別墅”好似農家山村,櫻桃遍山,翠竹遍崗,山茶飄香,渠水環流。精舍舊址前有兩棵白玉蘭樹,高12米。東院亭台保留較完整,亭內嵌鑲著清代光緒年間泰安學者侯芳苞撰、李澤溶書的《桃源村記》橫碣。
亭前邊有石砌方池,清代光緒泰安府候補訓導李潤深書“鑒我池”。院中油鬆對生,古柏參天,石幾石凳布其間,清靜幽雅。
“別墅”東為深澗,北有烏龍潭。東岩山坳又有山莊,為櫻桃樹所掩,名叫上櫻桃園。
順穀而上,峰奇澗深,林茂溪流,奇石欲飛,岩崖欲傾,鳥語不絕,花香沁肺。澗水自拔山老溝而下,穿山越澗,曲行數裏,落入池潭,瀑流跌宕,赤鱗魚在這裏繁衍生息。
泰山風景名勝又是常新的。現在,泰山上相繼架設了三條遊覽索道,6000餘級石階全部整修一新,“不夜山”工程使泰山夜晚平添了許多光彩。泰山以其雄偉壯麗、莊嚴偉岸的風姿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卓然屹立於世界東方,展示著文明古國的風采。
拓展閱讀
相傳在明朝時候,有個叫徐大用的人在泰安城開店。有一天,有位姓何的客人攜子來到店裏,愁容滿麵。他經詢問才知道,原來去年此人老母病重時曾到泰山許願,說聖母若能救老母一命,來年他定舍身相許。回去不久母親病便好了。今年該還願了,可他若舍身還願,老母無人贍養,無奈隻好以子代父。可他兒年方5歲,聰穎過人,他又不忍心將兒子推下山去。徐大用聽後說願意幫助他。他偷偷收養了孩子,並讓孩子上學讀書,這孩子20歲便金榜題名中了狀元。皇帝下旨那天,徐大用將孩子的父親請來,把事情的經過都告訴了他。父子相見,抱頭痛哭。事後,三人又來到舍身崖,撫今追昔,感歎不已。遂將“舍身崖”改名為“愛身崖”,以示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