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封禪祭祀的神山
泰山雄峻高拔,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帝王告祭和百姓崇拜的神山。
泰山之所以在五嶽中最為有名,在很大程度上與曆代帝王的封禪活動有關。泰山封禪是一項規模盛大的祭祀典禮,其隆重程度超過了曆朝曆代帝王登基的儀式。
據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封禪書》記載:
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
也就是說,帝王要上泰山封禪,一定要有政績,因為封禪大典是明時盛世的標誌,被各個朝代的帝王所注目。
泰山封禪是一種祭祀性的禮儀活動。“封”是在泰山上堆土為壇,在壇上祭祀天神,報答上蒼的功績;“禪”是在泰山下掃除一片淨土,在淨土上祭祀土神,報答後土的功績。
封建帝王的泰山封禪活動是政治和迷信的混合物。封禪的起源多與當時社會的生產力和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認識有很大聯係,人們對自然界的各種奇怪現象不能準確地把握,就產生了原始的崇拜。特別是在麵對自然的恐懼狀態下,人們對日月山川、風雨雷電更是敬畏有加,於是“祭天告地”也就應運而生了。
人們從最開始的郊野之祭,後來逐漸發展到對名山大川的祭祀。在對名山大川的祭祀中,以泰山封禪最具代表性。
在古代,我國的帝王為了加強統治,都不約而同地宣傳“神權天授”的理論。為了使這種理論得以證明,便有了封禪泰山的活動,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續。
封建統治者們的這種行為,讓泰山在人們心中的神山地位進一步強化了,隨後成為每代帝王一生必須做的大事之一。
相傳,在公元前26世紀,黃帝營建了明堂以祀上帝,首開了我國古代祭祀建築的先河。後來,我國曆代的統治者,幾乎都建造了專用於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壇。
周代有明堂,秦代有四畤,漢代有甘泉宮,唐宋皆建有圜丘。元世祖定都北京,築壇來祭天;元成宗時於大都城東南建成郊壇,合祭天地。
泰山是曆代帝王封禪祭奠的聖地。其實,在久遠的上古時代,就有很多君王曾經封禪泰山。傳說中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須、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都曾經來過泰山封禪,先秦有72位君王祭拜泰山。
隨著帝王封禪,全國各地遍建東嶽廟、泰山宮、泰山寺廟、東嶽祠、奶奶廟、泰山奶奶廟、碧霞祠廟等。泰山漸漸被神化,被稱為“東嶽大帝泰山神”。
秦皇嬴政是秦朝的開國皇帝,他統一六國後,效法傳說中的上古帝王的封禪活動,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率群臣自鹹陽東巡郡縣,登封泰山。
由漢代司馬遷撰寫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刻所立石……
這是說秦始皇帶著群臣,雄心勃勃地向屹立在東方的泰山進發,由於山路難行,他坐著羊拉的車登上了嶧山。秦始皇征召魯國儒生,商議封禪的禮儀。儒生們說,封禪禮儀很簡單,但對泰山要特別尊重,車輪要用蒲草包裹起來。秦始皇聽後覺得很怪異,認為自己受到了捉弄,於是斥退儒生,排開儀仗直登泰山。秦始皇登上泰山,他決心要把自己的統一功德流傳千古。於是,他決定統一製定標準的文字,並把自己統一全國的赫赫功德,深深地鐫刻在象征永恒的泰山石上,並由丞相李斯親筆撰寫了我國名山碑刻之祖“立石頌秦皇帝德”,在泰山極頂聳立了起來。碑文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