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五嶽之名的伊始
在上古時期,“嶽”原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職稱。據後來史書《史記.五帝本紀第一》記載:
堯曰:“嗟!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
這裏的“四嶽”原指的是上古帝王堯的4個大臣,是四時官,主方嶽之事。後來,人們便把主管大山的官吏與嶽官駐地的大山名稱統一起來,便出現了代表四方大山的“四嶽”。
在帝堯時,相傳掌管天文曆法的官員羲和氏的4個兒子分別掌管四嶽,羲仲為東嶽長官,羲叔為南嶽長官,和仲為西嶽長官,和叔為北嶽長官。
到了帝舜時,他曾用了一年時間巡狩四嶽,他二月東到泰山,五月南到衡山,八月西到華山,十一月北到恒山,並且封北嶽為萬山宗主。據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記載帝舜:
十有一月朔,巡狩至北嶽。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於北嶽,如西禮……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嶽,遂封北嶽為萬山之宗主。
那時隻有東、西、南、北四嶽,而無中嶽,而且具體說出名稱的隻有東嶽岱宗,即泰山。在之後,大禹治水時才有“河之北屬恒山”的記載。
到了商朝時,湯的女兒昌容自幼受異人傳授,善知天文地理。她厭倦宮廷,背著父王,暗離朝廷,隱名埋姓,入恒山而修道。昌容在恒山吃的是樹皮草根,飲的是夏泉冬雪。那時恒山上長有一種紫色的草,用這種草染的布不會褪色。昌容每天除修煉外,還沿山四處采紫草,下山賣給染坊,然後把賣得的錢又送與那些生病的人。
有一天,昌容在賣完紫草後,看見一個後生在街頭討錢。她上前一問,後生說家有老母病重,無錢買藥。
昌容聽後把賣紫草的錢全部給了那個年輕人,吩咐年輕人給他老母親買些米麵。又給了後生一丸藥,叫他回去拿給生病的老母親吃。
老人吃了昌容的藥,果然病愈。母子二人非常高興,想感謝昌容。
第二天,後生上恒山砍柴,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山崖上發現了一個山洞。洞口旁的石灶還冒著青煙,從鍋裏散發出一股異樣的香氣。
他好奇地爬上洞口,掀開鍋一看,鍋裏煮的盡是些叫不出名的樹葉草根。他向洞裏一望,隻見昌容正端坐石上,閉目打坐,宛若一座美人雕像。後生大喜,竟然找到了恩人。
又過了幾天,後生用賣柴的錢買了一袋小米,上山給昌容送來。當他來到洞口一看,灶在洞空,昌容不知去了何方。他等了整整一天也沒等著,隻好將米留下。又過了十幾天,後生砍柴又來到山洞,那袋米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