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五嶽之名的伊始(2 / 2)

從那以後,人們再也沒有見到過這位神秘的恒山女神。

後來,相傳有眾多的仙真出入恒山,他們在恒山修真傳道,並開設道場,恒山開始成為道教的福地洞天。

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周公旦在他所著的講述西周官製和政治製度的儒家經典《周禮》中的《職方氏》一篇中記載了當時的天下形勢:

九州各有鎮山,恒山,正北並州鎮山。

我國最早的詞典和儒家經典之一的《爾雅》一書中也有關於五嶽的記載,稱“恒山為北嶽”,並且因為它位居北方,能夠降服萬物,是恒久長遠不變的地方,所以稱之為“恒山”。

西周的周成王,“巡狩至北嶽,北方諸侯朝於明堂”,這是曆代帝王對恒山祭祀的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陰陽五行”之說頗為流行,因此“五嶽”之說正式應運而生。

到了秦初時期,“五嶽”的內容開始確定下來。後來西漢初期著名經學者伏生所著的《尚書.大傳》中寫道:“五嶽謂:岱山、霍山、華山、恒山、嵩山也。”

此時不僅有了“五嶽”的稱謂,而且五嶽的山脈名稱都有具體的指向,北嶽恒山赫然就在其中了。秦朝時期專門在恒山設有一郡,就是因北嶽恒山在其轄區內而得名。有史書記載:“秦祀官所常奉名山十二,其二曰恒山”。

也就是說,秦始皇時曾封天下12名山,恒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山。

當時著名的方士茅盈,從18歲開始就到恒山修習道法,有書載茅盈:

遂棄家委親,入於恒山,讀老子《道德經》及《周易傳》,采取山術而餌服之,潛景絕崖,素挺靈岫,仰希標元,與世永違。

據傳茅盈和他的弟弟茅固、茅衷一起在山上采藥煉丹,濟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山名也因此一度被更改為“茅山”。後來,茅氏三兄弟在茅山得道,並開創了茅山道派,被後人尊稱為茅山道教的祖師。

拓展閱讀

道教來源於古代的巫術和秦漢時的神仙方術。而鬼神崇拜、神仙信仰與方術及古代哲學確是道教史上的主要思想內涵。道士所從事的活動內容十分龐雜,有壇蘸、布道、符籙、禁咒、占卜、祈雨、圓夢、軀疫、祀神等。布起道來好像玄機無限,顯得十分深奧莫測,讓人摸不著邊際。

道教分為全真道與正一道兩大係統。茅山道教是正一道符籙派,茅山道士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可以娶妻生子。茅山是正一派道教的主要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