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和祝融峰的民間傳說
南嶽衡山的來源有很多的傳說。一說盤古開天辟地,死後左臂化為南嶽衡山。
一說是中華始祖之一的炎帝神農氏追趕朱鳥,用神鞭將朱鳥打落變成南嶽,所以大家在南嶽古鎮入口處所見的牌坊上多繪有朱鳥圖案,南嶽山徽“朱鳥”因此而來。
相傳帝嚳任命祝融擔任火正之官。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他在擔任火正宮時,以火施化,為民造福,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柔五穀材木,後世尊為火神。
後來祝融升天當了神仙,他把火種埋在了衡山的山裏,誰知火種慢慢地燃了起來,南嶽一時成了火海。
衡山的山神急了,忙請東海龍王來救火。龍王降下雨水,可火不滅反而更大了。老龍王向觀音求救,觀音說:“隻有打通衡山通向渤海的那條通道才可以滅火。”
龍王叫了手下800條龍,日夜不分,打通了那條通道。火滅了,但龍王還怕火再次燃起來,於是叫龍兒們日夜守候在那裏。
冬天,天氣寒冷,祝融就讓火大一些,融化山上的雪水,給衡山以濕潤和溫暖。夏天,祝融就用泉水灌輸,讓火小一些,使天氣能涼爽。
正是因為這樣,衡山才會有這麼舒適清爽的環境。而在南嶽大廟裏的那800條蛟龍也時刻守護著這裏的山山水水。
祝融峰是根據火神祝融氏的名字命名的。相傳人類在發明鑽木取火後卻不會保存火種和不會用火,祝融氏由於跟火親近,成了管火用火的能手,黃帝就任命他為管火的火正官。因為祝融熟悉南方的情況,黃帝又封他為司徒,主管南方事物。他住在衡山,死後又葬在衡山。為了紀念他對人們的重大貢獻,將衡山的最高峰命名為祝融峰。在古語中,“祝”是持久,“融”是光明,讓他永遠光明。
祝融峰挺拔突起,高出芙蓉峰、紫蓋峰、天柱峰、祥光峰、煙霞峰、軫宿峰諸峰之上。
在祝融峰上有座祝融殿,又名老聖殿。相傳祝融氏葬於此峰。該殿建於萬曆年間,後因年久失修被廢,現僅留遺址。
在祝融殿的西邊,有望月台,月明之夜,皓月臨空,銀光四射,景色格外明麗。遊人站在台上,欣賞月色,較在平地上別有一番景象。即使月亮西沉,這裏也留有它的餘暉。正如明代孫應鼇的詩所描繪的:
人間朗魄已落盡,此地清光猶未低。
祝融峰附近寺廟林立,其南麵有上封寺,隋代以前叫光天觀,是道教活動的地方。隋煬帝大業年間,下令改為上封寺。
上封寺的正前方是南天門。上封寺後的山上有觀日台,現設有氣象台。在觀日台旁邊,有一塊石碑,上麵刻有“觀日出處”4個大字。在秋高氣爽,特別是雨後初晴的日子裏,遊人可以看到“一輪紅日滾金球”的奇景。
衡山有遍山遍嶺的竹子,有楠竹、斑竹、毛竹、鳳尾竹,還有箭竹、水竹和紫竹。這裏的竹子能夠結竹米,可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