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祖庭千古名刹少林寺(2 / 2)

神光淚流滿麵地說道:“隻願和尚慈悲,為我傳道。”

達摩擔心神光隻是一時衝動,難以持久,略有遲疑。神光明白達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斷左臂,置於達摩麵前。達摩於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邊,並為他取名慧可。

少林寺內的立雪亭,便是為紀念慧可斷臂求法的事跡而建。

達摩禪師以4卷《楞伽經》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後禪宗在東土的第二代祖師。自此,禪宗在我國有了傳法世係。

佛教的文化淵源在印度,而禪宗是獨具我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它的文化淵源在嵩山,禪宗在其誕生地印度沒有成宗,卻在傳入嵩山後,成為我國佛教延綿不斷的主流宗派。正是因為祖師達摩在少林寺創立了禪宗一派,所以少林寺後來被譽為“禪宗祖庭”。

禪宗流傳久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教義和修行方法的簡單易行。禪宗的宗旨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到了唐代時期,六祖惠能提出“頓悟”的主張,連坐禪也免了,認為頓悟並不要求離開現實生活:“舉足下足,長在道場,是心是情,同歸性海,提水砍柴無非妙道。”

他主張在日常勞動生活中都可以頓悟成佛。

少林功夫起源於僧人的日常生活。相傳跋陀的弟子慧光12歲時,能在井欄上反踢毽子500下。在井欄上踢毽子是很危險的,功夫不到家就可能跌落井中。

600年,一代高僧玄奘就出生在嵩山北麓緱氏鎮陳河村,後來玄奘遍學佛教傳入我國的各家經論,發現了諸家之間的見解差異。這種分歧爭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玄奘要來決斷。他選擇的也是朱士行西行求法的道路,想到印度求取《瑜伽師地論》來統一諸家異說。

玄奘長途跋涉曆盡艱辛,終於到達印度的佛學中心摩揭陀國王舍城的那爛陀寺,跟隨住持戒賢學習5年,成為精通50部經論的十大德之一。

645年,玄奘取經回到長安,受到唐王朝房玄齡等群臣及全城僧眾、信徒的夾道相迎,人們爭相目睹唐僧風采。此後,玄奘曆時19年,共翻譯佛經75部1331卷,並完成地理學巨著《大唐西域記》。

因唐朝的建立得到了少林寺僧人的幫助,唐王朝不斷賜給少林寺財物,大興土木,修築佛塔寶殿,皇帝、皇後也常遊幸嵩山和少林寺,尊為佛門寶地。當時的少林寺擁有933萬平方米寺土,寺基36萬平方米,寺廟建築共5418間,僧人2000多名。正如《少林寺碑》所記:“妙樓高閣,俯瞰為林,金刹寶鈴,上搖清漢。”到了695年,武則天封禪嵩山,改年號為“萬歲登封”元年。登封縣名,由此而得。

723年,唐玄宗命天文學家僧一行到少林寺修建玉殿,僧一行精心設計建造了一座“梵天宮殿”,雕工極其精湛:“使之懸日月光華,建佛地園林,動煙雲氣色 。”從此,少林寺麵貌煥然一新。 唐代少林寺名僧輩出,有善護、誌操、曇宗、明禪、法如、同光等。

時至宋代理學興起,佛、道、儒三教合流。理學家的思想深受禪宗的影響,禪宗及禪宗祖庭少林寺也得到發展。據說宋朝雍熙年少林寺所藏佛經已有9500餘卷,當時的少林寺被稱為“天下第—名刹”。

元朝時少林寺也很興盛,元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寺,他創建了鍾樓、鼓樓,當時有僧人2000多名,興盛一時:“興什起廢,訓徒說法,施者如嶽, 來者如歸市”。元朝時,日本僧人邵元“久居少林”,擔任執事僧、“當山首座”和尚的職務。他為法照和尚撰文並書寫了《顯教圓通大禪師照公和尚塔銘並序》漢字銘文。邵元還為少林寺住持息庵法師寫了《息庵禪師道行之碑》的塔銘。

明朝對少林寺也常加整修,使殿宇一新,金碧輝煌。由於少林寺僧人在抗倭中為明政府效力,明政府免除糧差,為少林寺新修了千佛殿。明朝的王孫先後有8人到少林寺出家。

到了清朝,清政府對少林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重建工作,其中1735年的工程規模最大。

雍正皇帝親覽寺圖,審定方案,把1734年漕運節省米價和河南省的積存公款全部花光,寺周圍成材柏樹砍伐殆盡,創建了山門,重修了千佛殿、寮房等。

1750年,乾隆皇帝親臨少林寺,夜宿方丈室,並親筆題詩立碑,即《乾隆禦製詩碑》。

拓展閱讀

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與古都洛陽隔山相望。少林寺以禪宗和武術並稱於世,有“禪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譽,是中國漢傳佛教禪宗祖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十四屆世界遺產大會2010年8月1日審議通過,將少林寺建築群及東漢三闕、中嶽廟、嵩嶽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台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