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武當——齊雲山(1 / 3)

江南小武當——齊雲山

齊雲山,古稱白嶽,坐落於安徽省休寧縣城西,以“三十六奇峰”和“七十二怪崖”著稱,間以幽洞、曲澗、碧池和青泉彙成勝境,有“黃山白嶽甲江南”的美譽,與江西龍虎山、湖北武當山和四川鶴鳴山並稱為四大道教聖地。

齊雲山道教的玄帝像傳說

齊雲山古稱白嶽,坐落於安徽省休寧縣城西邊。其境內峰巒四起、峭壁聳立、四時變幻、綺麗多姿,以“三十六奇峰”和“七十二怪岩”著稱,岩岩皆景,洞、澗、池和泉遍布其間。

齊雲山全山有宮、殿、院、壇和閣等108處,道觀27處,道房12家,與江西龍虎山、湖北武當山還有四川鶴鳴山並稱為四大道教聖地。山中的道教繪畫、摩崖石刻和碑刻數以千計,幾乎峰峰有題詞、洞洞有刻銘。因此後來被清代乾隆皇帝讚譽齊雲山為“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

齊雲山的道教文化曆史十分悠久,道教活動開始於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曆史,道教香火傳播到了華東及東南亞各國,影響十分深遠。

齊雲山的道教屬於張道陵所創建的正一道,至於齊雲山的開山鼻祖是誰,一直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唐代天穀子道人的門徒餘氏六三娘來到齊雲山傳道,並且在齊雲山生養了文生、耀生、誌生和立生四個兒子。後來這四個兒子都進入了道教,從而形成了齊雲山最早的四大房,開啟了齊雲山的道教文化。

還有另一種說法,說齊雲山道教的開山鼻祖是道士龔棲霞。在唐代,有一個道士叫龔棲霞雲遊至此,隱居在山中的石門岩,在此處苦行修煉50載終成正果,在83歲時羽化成仙。後人把他修煉所住的石門岩洞,取名為“棲真岩”。

這兩種說法誰真誰假已經無從考證,但關於齊雲山的開山鼻祖有文字依據可查的是在南宋,是宋代的一個道士名叫餘道元,他是第一個在齊雲山建築了道觀,從而開啟了齊雲山的道教文化。

在1225年至1227年的南宋,道士餘道元進入齊雲山修煉,並於齊雲岩創建佑聖真武祠,也就是後來的太素宮,其內供奉著真武大帝,又名玄帝。

太素宮,原名佑聖真武祠,後來明世宗賜額為“玄天太素宮”。它坐落在齊雲山的齊雲岩,是齊雲山的主要的道教宮觀。

太素宮坐南朝北,裏主要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它的原主要建築有“玄天金闕”石坊、宮門、前殿、正殿、後殿、客堂、齋堂、道舍及左右配房等,但是後來都因天災人禍被毀了,裏麵供奉的真武大帝神像也不例外,都是後來重建的。

傳說,原太虛宮中所供奉的真武大帝神像是由百鳥銜泥塑立的。真武大帝,又稱玄帝,傳說他原來是淨樂國的王子,姓李,名乞小。他長得眉清目秀,在15歲的時候,拋棄了江山去武當山出家做了道士。他在武當山朝夕講經說法,潛心修煉,道成的時候,已經2500歲。後來紫虛元君教授了他無極大道,稱他為“北方真武大帝”,讓他鎮定北方,掌管陰間一切善惡,普濟眾生。

有一天,真武大帝出山,一來是想察訪世間善惡,二來想找個好山頭登基坐殿,享受一下人間煙火。於是,真武大帝雲遊四海,遍訪名山,駕雲到齊雲山。他俯瞰全山,隻見群峰峻秀,怪岩紛呈,山泉飛灑,雲煙繚繞,橫江兩岸古木蒼鬱,茅屋村舍點綴其中。

他不禁歎道:“好一座人間仙境!”

喜出望外的真武大帝便降臨於齊雲山巔,他遨遊洞天福地,越過桃花澗,來到了真仙洞府,卻看到天門掩蔽,無路可通。真武大帝遊山急切,於是運足神力,一腳蹬開了天門。

隻聽“轟”的一聲巨響,石穿洞開,豁然開朗。見到了另一番景色:巨岩如圍,岩洞藏幽,山泉飛灑,點點滴滴,發出擊玉般的聲響,串串山泉構成珍珠簾屏。

真武大帝穿門而入,沿路美景盡收眼底,喜不自勝。過了天門,真武大帝不知不覺地來到月華街,這裏的山勢更加優美。齊雲岩酷似一把金交椅聳立在街中心,背後是玉屏峰,左右鍾鼓兩峰護列。

前麵是卓立挺拔的香爐峰,五股山泉飛注於齊雲岩下,左有青獅盤踞,右有白虎蹲立,前有黃山“三十六峰”環繞其外,構成了一個天然的寶座。

真武大帝見到這番美景喜不勝收,留戀難舍。他心想:“我真武大帝在武當山苦修2000餘年,而今修道已成,何必再孤守武當?不妨就此建座行宮,占它香火,我在武當修行,夜回齊雲顯靈,來去自如,有何不可?但我這無形的靈神,若在此山定鼎還須有個偶像寄托,才好招來八方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