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仙峰——三清山1(2 / 3)

拓展閱讀

後人為了紀念葛洪,把葛洪煉製丹藥的地方稱為“葛仙觀”。至今,葛仙觀舊址上還有葛洪鑿石而成的八卦爐和李尚書的鑄鐵爐的遺跡。葛洪煉丹處旁邊有一塊石頭,因為煉丹時冒出的紫煙被熏成了紫色,因此得名為“紫煙石”。而三位天尊對弈的大石被人稱為“棋盤石”,至今石上棋盤紋絡仍清晰可見。

葛洪造福黎民感動天帝

在葛洪煉丹的遺址上,有當時葛洪煉丹用的丹井。丹井圓口,直徑大概在一米左右,四周石板鋪地,深丈餘,水清如鏡,終年不涸。

相傳,這口井是葛洪和李褒山合力開鑿的。晉代葛洪和李褒山上山煉丹時,曾因沒有水源而發愁,後來葛洪的誠心感動了天帝,天帝才幫助他們鑿出了一口井,使井裏冒出了股股清泉。

葛洪在三清山見到三清尊神下棋後,他就回到了住處,簡單收拾一下東西,就帶著清風和明月兩名弟子前往三清山與李褒山彙合。

他們四人站在天門峰上,舉目四望,隻看見四周古鬆參天,奇峰羅列,雲生幽穀,霧繞瓊台,仿佛人間仙境一般,都不禁讚歎三清山是一個洞天福地。

清風和明月也不禁佩服仙師的選擇,但可惜的是這山頂上既沒有岩洞或道觀可以棲身,又沒有任何人家,就連水井也沒有,幾乎與世隔絕,連生存都很困難,想到這,清風和明月不禁皺起了眉頭。葛洪看出了弟子們的疑惑,領著他們在山上查看了一番後,指著天門峰下古鬆林中一片盆地說:“這裏麵對玉京峰,背倚天門峰,左有龍首山蟠繞,右有虎頭岩拱衛,我們就在鬆林裏搭個草棚吧!”

於是葛洪四人一起以古鬆為棟,青竹為椽,編茅為頂,編竹為籬,蓋起了一座茅棚。草棚蓋好之後,葛洪看著草棚大笑了起來,撚著長髯說:“就叫它‘碧蓬宮’。”這就是三清山開天辟地以來的第一座“道教宮觀”。

隨後葛洪他們又四處察看水源,卻怎麼也找不到,到處都是蒼鬆翠竹、灌木叢生,偶爾露出來的幾塊花崗岩山體,也都像鐵一樣堅硬。看罷回來,兩名弟子麵麵相覷,李褒山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於是葛洪懇切祈禱天帝,道:“在下葛洪來此山修道煉丹,企盼能夠煉出仙丹造福蒼生,乞求天帝能夠讓我們開鑿一口井吧!”隨後,他們便齊心協力,動手鑿井。

在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漫長開鑿以後,天帝被他們的精誠感動,讓井底湧出了股股清泉,不多時便彙成了滿滿的一口井水,井水清澈透明,光可照人。

葛洪伸手取得井水,用瓢舀出品嚐,隻覺得井水清冷甘洌,頓時喜不自勝。恰好,明月當空,星鬥燦爛,葛洪手撚銀髯,盤膝坐於石上,笑對明月、清風和李褒山三人,說道:“道所以大,在於法本自然,包羅宇宙,囊括萬物之理。《道德經》記載:‘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惚中有像,恍惚中有物。’明白這個道理,也就掌握了“有無相生’的玄機。”

明月、清風和李褒山聽了葛洪的開導,頓時茅塞頓開,領悟到了前所未有的玄機妙理,之後更是竭盡精誠地跟隨葛洪修道煉丹。而這口井,被後人稱之為“仙井”。

自從葛洪在三清山結廬煉丹修道之後,三清山就逐漸成為曆代道學名流所向往的地方,被人們尊為道教聖地。

進入唐代之後,唐王朝尊奉道教為國教,並且被神化了的春秋時代曆史名人老子李聃也被加封為“太上道德真君玄元皇帝”。無論是主張煉丹修道的全真道派,還是驅魔祈福的正一道派,都得到了皇帝的重視和利用。

唐玄宗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性的例子,他經常服食“仙丹”,以求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

拓展閱讀

據說葛洪臨死之前,曾寫信給他的朋友廣州刺史鄧嶽,信中說他要到很遠的地方去訪師,馬上就要出發了。鄧嶽接到信後,急忙從廣州趕往他住的地方,想要給他送別。誰知鄧嶽到達當天的中午葛洪就已逝世,鄧嶽沒有能見到他的生麵。葛洪去世後的麵容如同睡著了一般,並且屍身柔軟,麵色如生。傳說當人們抬其入館時,猛然發現葛洪的屍身隻剩了一件衣服,抬頭發現他已經駕鶴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