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仙峰——三清山1(3 / 3)

三清山道教的興盛之路

時至唐朝,道教被朝廷奉為國教,方士穿行往返於大江南北,三清山的道教也隨之興盛起來,香火不斷,朝山香客絡繹不絕。

大約在639年,方士們用化緣所得的財物在葛洪結廬煉丹之處建造了老子宮觀,這就是三清山上第一座道教建築,進一步鞏固了三清山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被人們稱為“三清福地”,因為年久失修被毀了。

至宋代,宋王朝為了維護其不穩定的封建統治,更加注重利用道教,不惜耗費數十萬的銀兩,興建道教宮觀。並且宋徽宗自號“道君皇帝”,集神權、皇權和人權於一身,三清山道教也因此開始興盛起來。

北宋寧真宗篤信道教,奉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在1108年左右,在三清山一帶開始出現成批的道教建築。方士們為了紀念葛洪開山之功,在山上建起了葛仙觀,內中供奉葛仙翁和李尚書石像。

方士們還在天門峰的懸崖之上用天然花崗岩雕幹砌成一座六層六麵的風雷塔,此塔曆盡千年風雨,至今巋然不動,被譽為三清山上道教建築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在同一時期建起的還有福慶觀和靈濟廟等。靈濟廟,古稱龍王廟,坐落於三清山的金沙村,是三清山的東大門。傳說,這個龍王廟是為離金沙村不遠的冰玉洞裏的小黃龍所建的。

冰玉洞在金沙村西南約1千米處,是一個木林茂密地帶,林中一條飛瀑從懸崖上奔流而下,落入崖下潭中。潭呈漏鬥狀,百姓都稱它為“龍潭”。有人用100米長的繩子係一個大稱砣從水麵上往下沉,待繩子放完,稱砣仍未著底,也正是因為潭水很深,所以在當地的百姓中有這麼一個傳說。

有一年,金沙村的冰玉洞來了一條小青蛟,它是孽龍精的兒子,以冰玉洞的潭為窩,並且要求當地的百姓每年送兩對童男童女給它吃,不然就要興雲作雨殘害百姓。三清山的百姓痛苦不堪,大多都舉家遷往了別處。

後來,金沙村又來了一條小黃龍,是東海龍王的侄子。小黃龍生性善良,不忍心看著金沙村的百姓被小青蛟折磨地這麼痛苦,決心要殺了小青蛟為民除害。後來,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小黃龍殺死了小青蛟,但是自己也受了重傷,再也無法離開冰玉洞的龍潭。玉帝念他為民除害有功,便封他為冰玉洞龍潭的龍王,使它掌管三清山這一帶的風和雨。人們為了紀念小黃龍舍身救眾生,便給他建了個龍王廟。

後來,據《玉山縣誌》和《王茗韓氏宗譜》等史料記載,有一年三清山所在的地方大旱,百姓都沒有吃的,三清山的百姓一起去龍王廟祈求龍王降雨。說也奇怪,三清山那地方便真的降雨了,百姓得以存活下來。

當地的官員將這件事上奏於朝廷,宋理宗趙昀聽到金沙龍王廟顯靈了,認為它護佑百姓有功,於是降旨賜廟額曰:“靈濟”,從此龍王廟改名為“靈濟廟”。靈濟廟裏還有一塊匾額,上麵寫著“慈雲普覆”。傳說是康熙皇帝微服下江南的時候,由玉山經紫湖到三清山時所題的。

在三清山的時候,康熙皇帝覺得酷熱難耐,這個時候得到了鄉民奉獻的香茶解暑,又聽說靈濟廟慧悟大師經常布施三清山的黃金茶為百姓解除酷暑熱病之苦,不禁龍顏大悅,親賜了“慈雲普覆”匾額一方給與靈濟廟。現“慈雲普覆”木質殘匾仍在廟中,雖然已經字跡斑駁,但還可以辨認出這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拓展閱讀

風雷塔矗立於世界自然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三清山三清福地東北方向的懸崖峭壁上。它前臨深穀,氣勢險峻。塔以懸崖上的巨石為基,用整條花崗石按照仿唐宋樓閣式的六層六麵實心雕琢而成,與塔基拚接得天衣無縫。塔簷六角稍向上翹,塔頂為葫蘆形,塔底截麵寬0.62米,塔高1.96米。塔身6層,加塔頂寶葫蘆共7層,古樸玲瓏,千百年來迥秀屹立,巋然不動,是古建石雕藝術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