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仙峰——三清山2(1 / 3)

江南第一仙峰——三清山2

太極八卦式的建築奧秘

1170年,道教信徒王霖捐資建築三清宮。他率領工匠們曆盡千辛萬苦,終於走出了一條登山的道路。直至走到天門峰下的葛洪煉丹修道的遺址上,找到了當年葛洪的丹水井和丹爐遺跡。王霖決定把三清宮建在離丹水井不遠處的“老子宮觀”遺址前。

宮觀為坐北朝南,門朝玉京峰,背倚天門峰,按《易經》後天八卦圖布局。東邊有龍首山,應青龍之象,西邊有虎頭岩,應白虎之象。南有玉京峰,應朱雀之象,北有古丹水井,應玄武之象。曆時一年,三清宮道觀落成,內供三清尊神。自從三清宮建成,三清山便成為了道家的洞天福地之一,曆代名流和慕名登臨遊覽的人絡繹不絕。

至元代,元王朝為了使天下更加安定,大力提倡道教,因此齊雲山的道教進一步受到了重視,建造了很多道教宮觀,三清宮也被進行了擴建。此時的三清宮內供奉的是石仙君、葛仙翁、李尚書、金童、玉女和潘元帥神像等。山上景物、地點也以道教稱謂命名,如仙人橋、雷公石和判官石等。

在同一時期,三清山出現了許多道士,有全真派的方士, 他們專門從事道教活動,多時達幾十個人,而更多的則是正一道的方士,他們都受道教經典戒規的約束,諳熟各種醮禱儀式,在各個地方從事著道教活動。他們的道教活動分為兩種:一是陰事,超度亡靈,如做功德和關殮等;二是陽事,如打醮等。

在元代,三清宮建築群經過擴建之後,香火更是繁盛,但是後來由於年久失修漸漸荒廢了。

至明太祖祖朱元璋時代,朱元璋特別推崇道教。他封張天師為全國教主,所以貴溪的龍虎山成為了全國道教活動中心。

三清山距龍虎山近在咫尺,傳教和化緣的方士來往頻繁,聯係也極為密切,三清山的教務活動幾乎直接在張天師控製之下進行的,所以此時三清山上的朝拜之風非常興盛。

散居於贛、浙、皖、閩的方士和信徒,每年的八九月份,都要組織香會“一年朝三清,一年朝少華”。他們結隊而行,以三清神像和旌旗開道,點燃香燭,抬著豬牛羊各種祭品,並配以鼓樂,吹吹打打,浩浩蕩蕩向三清山進發,每日多則上萬人,少則幾千人。

後來,在明代的1450年至1457年間,王霖的後人王祜重修了三清宮,期間還請了浙江常山的全真道士詹碧雲協助其事,布景綴點、摩崖刻石和鋪路架橋。並且,隨著三清宮建築群的完成,三清山的道教也達到了鼎盛時期。

這次重建是由詹碧雲親自規劃設計,曆時三年。他依山布景,沿山鋪道,遇水架橋,鑿岩造像,外層按照“伏羲先天八卦圖式”,內層按照“文王後天八卦圖式”,核心按照“北鬥星空圖式”隱秘布局。

東從金沙龍泉橋,西從汾水步雲橋,至風門天人合一,到天門三清福地,終玉京峰頂,工程浩大,氣勢恢宏。

按景布局所建設的宮觀、亭閣、石刻、石雕、山門和橋梁等有兩百多處,使道教建築遍布全山,因為它們都是依據八卦圖式精巧布局的,所以規模與氣勢,都可以與青城山、武當山和龍虎山媲美。因此,也成了我國研究道教古建築設計布局的建築瑰寶。

隨著三清宮建築群重建的完成,三清山成為了道教文化聖地,享有“清絕塵囂天下無雙福地,高淩雲漢江南第一仙峰”的美譽,是道教人士必訪之地。

道學本身是一種玄奧的哲理,體現在三清山道教建築中,則變得十分具體。王祜和詹碧雲所建的三清宮在地形與山勢的選擇上,都是按照道學的要求進行布局。

三清宮位於三清山的北部,雄踞於三清山之巔的龜背石上,是三清山人文景觀的集萃地,被人們稱為道教古建築群的“露天博物館”。它前臨淨衣、清華和涵星三口大池,後有萬鬆林玄泉發源處。三清宮背後的九龍山脈從東南方向突起,蜒伸展到東北的龍首崖,很像一條巨龍凸起的脊背,它擋住了來自東南與東北方向的季風。

虎頭岩從西北向的飛仙台山崛起向上延伸至紫煙石與北麵的天門山相連如一隻巨虎蹲伏,擋了西北寒流溯風。

東邊的龍首崖和西邊的虎頭岩,這兩座山岩正好對應著左有青龍,右有白虎之象。而前麵的紫煙石,後麵的萬鬆林,則對應了朱雀、玄武之象。

王祜和詹碧雲重建的三清宮的特點不僅在山勢地形上更為精密,並且將整體布局從後天八卦圖式改為先天八卦圖式。

王祜遷至九龍山下的三清宮就是整個布局的核心,是太極八卦圖的中心,即無極。三清宮的前後兩殿,則分別象征著陰陽二極,即太極,而其他的建築則圍繞這個核心往八方輻射,各占一卦的位置。

在三清宮的南方建有演教殿,象征乾;在北方建有福池門,象征坤;在東南窪地裏建有九天應元府,象征兌;在正東建有龍虎殿,象征離;在東北建有風雷塔,象征震;在西南以“金鼓石”象征巽;在正西開掘了涵星池,象征坎;在西北則建有飛仙台,象征艮。

所有這些都些都緊緊圍繞著一個中心,即三清宮,體現了道家的宇宙觀,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思想。充分體現了道家“道法自然”的運用和對“天人合一”的追求。人文、自然景觀的自然統一。

以上八部景物建築,都圍繞著三清宮,如同眾星捧月,組成了有機整體。這樣的建築設計布局,在我國建築史上實為罕見,一變中軸線分自迭進的格局,使建築物主次分明,八方呼應,互相烘托映襯。

這不僅突出了中心建築物的主導位置和莊嚴神聖的非凡氣概,又顯示了周圍建築物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身應有的靈動性,充分體現了“道法自然”的哲理和《易經》“八卦”所蘊藏著“交易”的潛能和內在的力度。

這些古建築借山勢造型,各具特色,形態逼真、自然生動並且遍布全山。有條不紊地形成了一個奇妙的有機總體,非常突出地表現了道家學說的宇宙觀。

這些道教宮觀,不僅在總體布局上體現了道家的宇宙觀,即在每一景物的選址上,也充分體現了道家“有無相生”的變易法則。例如風門、逍遙路、眾妙千步門和衝虛百步門等,往往在迂回曲折處豁然開朗,於山窮水盡處柳暗花明。

並且,這些景物也滲透著道家動與靜、虛與實、巧與拙和藏與露的樸素辯證法。例如風雷塔和龍虎殿等,都是借勢造景,借景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