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1(1 / 3)

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1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古時稱玄嶽和太嶽,坐落於湖北省的西北部。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經讚歎此《山出於五嶽之上》。此山四周有“七十二峰”聳立,“二十四水”環流,危岩奇洞深藏,白雲綠樹交映,十分蔚為壯觀。武當山具有自然美與人文美的高度和諧統一,因此也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真武大帝被封坐鎮武當山

武當山坐落於湖北省西北部,古時稱玄嶽或太嶽。武當山四周“七十二峰”聳立,“二十四水”環流,危岩奇洞深藏,白雲綠樹交映,蔚為壯觀。主峰天柱峰,被譽為“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主峰傾斜,形成了“萬山來朝”的奇觀。

武當山的道教宮觀內主要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傳說武當山名字的由來就是真武大帝在武當山坐鎮的緣故。

據傳說,真武大帝原是淨樂國的太子。淨樂國的國王清正威嚴,皇後善勝美麗善良,他們共同把淨樂國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們都安居樂業。 有一天,天氣十分清爽,善勝皇後心情非常舒暢,她就來到禦花園遊玩觀景。她忽然抬頭看見藍天上飄來一朵祥雲,雲頭上站著眾多神仙。隻見一位神仙捧出紅紅的太陽朝下一扔,霎時一道金光飛到她的麵前,隨即那太陽變成了一個小紅果,一下鑽進她嘴裏,又滑進了她肚裏。於是,善勝皇後便有了身孕。善勝皇後整整懷胎14個月,在第二年的三月初三那天,她忽然感到肚子疼,她知道孩子要出生了。這時,隻見天上一團團祥雲瑞氣盤旋飛繞,一群群美麗小鳥在皇宮上空飛翔啼鳴,一股股香氣彌漫整座宮殿。這時,善勝皇後生了個又白又胖的娃娃,舉國上下都奔走相告,太子誕生了!

果然太子長得眉清目秀,身材十分奇特,他從小便立誌要修道成仙,除盡天下的妖魔鬼怪。於是他在15歲的時候就拋棄了江山,到武當山出家做了道士。太子在武當山朝夕講經說法,潛心修煉。最終他飛升成仙了。

太子升天成仙時,天上很亂,許多妖魔鬼怪總是到天上打鬥廝殺。有一次,元始天尊在說法講道時,有一股黑毒血氣衝進宮殿,元始天尊就讓玉皇大帝清剿妖魔。於是,太子奉玉帝之命率領天上30萬天兵天將,一夜之間就把妖魔鬼怪打得七零八落。有些妖魔從天上逃到人間作亂害人,太子又到人間收拾妖魔。他曆經九九八十一戰,斬殺72個妖怪,降伏36個魔鬼。太子還命風伯雨師和雷公電母,給人間灑風降雨,讓人們都過上了好日子。

因太子在人間降妖除魔,英勇威猛,人們就尊他為戰神。還因他廣布甘霖,使五穀年年豐收,人們又尊他為福神,受到老百姓的敬仰。太子曆盡千辛萬苦,收服了天下妖魔,戰功顯赫。元始天尊很高興,封太子為真武大帝,派仙鶴通知天廷所有的神仙這個喜訊,並把太嶽改名為武當山,意思是說,隻有真武大帝才有本領坐鎮在這與天齊高的山上。

從此,真武大帝就坐鎮在了武當山,他每年都率領神兵天將,巡視人間,保佑天地,護國安民,有時則命雷公電母布撒甘霖。人們為感謝真武大帝,每年都到武當山朝拜。

春秋至漢代末期,武當山已經成為古代宗教的重要活動場所了,許多達官貴人都到此修煉。如周大夫尹喜、漢武帝的將軍戴孟、著名方士和煉丹家馬明生與陰長生等,都曾隱居在武當山修煉。在東漢末期道教誕生後,武當山逐漸成為了中原道教的活動中心與修煉聖地。

在漢末至南北朝時,由於社會動蕩,數以百計的士大夫或辭官不仕,或棄家出走,都雲集到武當山辟穀修道,如晉朝的謝允和徐子平、南北朝的劉虯等均棄官入山修煉。所以,這段時間出現了大量有關真武的經書。

根據道教經典《誓願文》記載,被佛教尊為“天台宗三祖”之一的慧思,在六朝時到武當山訪道。據道教經典《神仙鑒》記載,蜀漢軍師諸葛亮曾到武當山學道。另外,後據有關記載,在美洲秘魯的山洞內曾經發現一尊手提銅牌的5世紀造的裸體女神像,銅牌上鑄著“武當山”三個漢字。可見,在南北朝時,武當山就已流傳海外了。隨著上武當山朝拜的人和隱居修道的人越來越多,山上的道教建築也逐漸建立了起來。

拓展閱讀

在真武大帝冊封的那天,元始天尊還命玉皇大帝前往了武當山,親自冊封真武大帝。

那一天,天上和人間的神仙紛紛從四麵八方來到武當山,慶賀冊封真武大帝。這些神仙們有的騰雲,有的駕霧,有的騎著白鹿,有的駕著仙鶴,天上紫雲飄浮,日月交輝,山間鳥語花香,琴瑟共鳴,真是奇觀異彩,盛況空前。從此天下所有的百姓都知道了,真武大帝坐鎮在武當山。

紫霄福地內的精巧建築

1018年,宋真宗加封真武大帝為“真武靈應真君”,下令為真武大帝建祠塑像,還將五龍祠升為五龍觀。後來,宋仁宗推崇真武大帝為“社稷家神”,並建真武廟塑像崇祀。

隨著道教經典《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的出現,武當山真正成了祀奉真武大帝的聖地。

宋徽宗在武當山大頂之北創建了紫霄宮祭祀真武大帝,使武當山成為了道教名流向往的道教聖地,後來明成祖封它為“紫霄福地”。

紫霄宮位於天柱峰東北方向的展旗峰下,是武當山八大宮觀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建築之一。紫霄宮內主要有龍虎殿、十方堂、紫霄殿、佳音杉、父母殿、東宮、西宮和太子岩等。宮殿周圍的山岡峰巒延綿不絕,形成了一幅二龍戲珠的場麵。

紫霄宮背依展旗峰,麵對照壁、三公、五老、蠟燭、落帽和香爐諸峰。宮殿的右邊是雷神洞,左邊是蓬萊第一峰。在宮殿的近前還有禹跡池和寶珠峰等。紫霄宮整座宮殿雄偉壯麗,氣勢恢宏。

自東天門入龍虎殿,之後是循碑亭、朝拜殿、紫霄殿和父母殿。其餘殿堂樓閣,鱗次櫛比。兩側為東宮、西宮,自成院落,幽靜雅致。

再加上四周鬆柏挺秀,竹林茂密,名花異草,相互掩映,使這片古建築更顯得高貴富麗。

龍虎殿建在高大台基上,它是懸山頂磚木結構,綠色玻璃瓦屋麵,殿外是八字牆,牆上是用琉璃瓊花和孔雀等圖案裝飾的。

從刻有“紫霄福地”額坊的福地殿進入龍虎殿,正中間供奉著王靈官,它披甲執鞭,麵容威嚴。在王靈官旁邊有青龍白虎泥塑神像侍立,各有丈餘高,皆是怒目圓睜、身著胄甲、手持戈戟的威武形象。

龍虎殿在武當山各主要宮殿裏均有建造,裏麵都供奉青龍和白虎神像,以渲染朝拜真武的臨前威儀。

在龍虎殿後有對稱聳立著的兩座禦碑亭,是後來在明朝修建的,坐落在高大石台之上。亭呈方形,四方各開拱門。亭內置巨龜馱禦碑,都是用整塊青石雕琢而成。雕刻精細,造型逼真,形體完美,是世界罕見的石雕藝術品,極為珍貴。

禦碑亭也是武當山各大宮觀必不可少的建築之一,兩座碑亭分別置放兩通禦碑,一個是聖旨碑,上麵刻著頒布的武當山管理規章。另外一個是紀成碑,雕刻的是明朝重修武當山的緣由及其重修過程。

禦碑亭是象征高等級宮殿的重要標誌。據考證,禦碑亭代表著我國銘文形式的重要的階段,亭中巨龜馱負禦碑的雕塑,是由上古時的龜甲銘文形式演進而來,古人認為,隻有巨龜才有資格向天下傳達命令。

登上紫霄宮第三級階台到達第二座殿堂朝拜殿。朝拜殿又稱十方堂,也是後來明朝修建的,殿堂兩側建有八字牆,牆上飾瓊花和珍禽圖案,牆下為琉璃須彌座,殿內正中供奉銅鑄鎏金真武大帝神像。

據記載,武當山在明朝為全國道教中心,全國各地道士遊方掛丹者絡繹不絕,因此設立了朝拜堂,用來專門安排接待來往道士,因此又稱為十方堂。

站在十方堂前,禦碑亭、龍虎殿、寶珠峰和賜劍台盡收眼底,古柏、蹬道、流水和青山構成一幅賞心悅目的圖畫,由此可以看出皇家建築的氣魄和神妙。

朝拜殿後便是紫霄大殿,紫霄大殿是紫霄宮的正殿。也是武當山存留下來的唯一一座重簷歇山式木結構的殿堂,是我國古建築中屈指可數的抬梁式大木結構的道教建築。

紫霄大殿的結構和布局科學合理,藝術風格協調統一,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在武當山古建築群中獨具風貌。並且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彙集了曆代工匠的技術和智慧,集中體現了我國建築的輝煌成就。

最為奇妙的是紫霄大殿的內部。大殿內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構思巧妙,造型舒展大方,裝修古樸典雅,陳設莊重考究。大殿內設神龕五座,供有數以百計的珍貴文物,大多為元明清三代塑造的各種神像和供器,造型各異,生動逼真,具有極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

紫霄大殿正中的神龕供奉的是泥塑彩繪貼金的真武神像。旁邊還供奉著一尊明末清初的紙糊貼金神像,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紙糊神像,它集聚了我國古代紙糊、雕塑、貼金、彩繪和防腐等工藝的精髓,是一件文物珍品,對研究我國古代紙糊工藝有很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