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若是莘莘學子來此瞻仰,便可學業有成。所以古往今來,有無數少年學子親臨觀瞻,以增加建樹學業的恒心和信心。後來,很多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也常來此地,以求事如意願,子女成才。
拓展閱讀
傳說真武10餘歲便來到武當山學道修煉,枯燥無味得修行生活,偏僻幽靜的深山峻嶺,漸漸地讓他產生了動搖。一天,真武實在思念家鄉,便擅自下山想要還俗回家。當他走到磨針井,也就是純陽宮的時候。真武的師傅紫元君化身姥姆,循循善誘,用“鐵杵磨針”的故事點化真武。真武聰明覺悟,不禁覺得慚愧,再次回到山中修煉。終於得道升天,成為北方的真武大帝。後來人們就把真武學習的地方取名為太子坡。
玄嶽門內神靈一視同仁
1552年,明世宗撥銀重修武當,令工部右侍郎會同湖廣布政司官員99人,統領60多個府、州和縣的軍民工匠開赴武當。
工匠們經一年半的努力,共維修、擴建廟房955棟,建造宮牆40000多米,石橋28座等,使武當山成為了以八宮二觀為主體的龐大道教建築群,共計有道官、道眾、軍隊和工匠等10000餘人。
另外,明世宗還為武當山立了牌坊,封為“治世玄嶽”。“治世玄嶽”牌坊,即玄嶽門,位於武當山鎮東,是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它上依層巒疊嶂的武當山,下臨煙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庫,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治世玄嶽牌坊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築,石鑿榫卯而成。
坊額的正中間刻著明代嘉靖皇帝所賜的“治世玄嶽”4個大字,筆勢雋永剛健,其意思是用武當道教及祀奉的真武神來治理天下。這也反映了嘉靖皇帝對武當山和真武神極高的政治企望,也是當時武當山顯赫地位的重要標誌。
石牌坊是工部右侍郎陸傑精心策劃和巧妙設計的。他把“治世玄嶽”分別刻於石坊的兩麵,不分正反,寓意神靈不分貴賤,待人一律平等。
牌坊的額坊、簷椽和欄柱上用浮雕、鏤雕和圓雕的手法刻有仙鶴遊雲、八仙迎賓等圖案。坊下有鼇魚相對,卷尾支撐。在坊頂飾有螭吻吞脊。在簷下坊間又綴以各種花鳥圖案,五簷飛舉,做工精細,神奇美妙,被稱為我國石雕藝術的精品。
在玄嶽門正麵門柱上,用青石精雕出八仙人物和上八仙之中的福、祿、壽三星神及禧神。正麵二樓四柱上雕八仙人物成對排列,從右至左分別為鐵拐李和鍾離權、呂洞賓和何仙姑、藍采和和張果老、曹國舅和韓湘子。正麵左側三、四樓雕有祿、禧二神像,右側三、四樓雕有福、壽二神像。背麵左側四樓立柱上有手持寶瓶的藍采和。
這些石雕八仙神像,不僅豐富了玄嶽門的道教文化內涵,而且也反映了明朝中期武當道教的八仙信仰情況。
玄嶽門前本來還有靈宮殿、玄都宮和回心庵等建築,但後來都因年久失修荒廢了。存留下來的有銅鑄鎏金的王靈官神像和六甲神像,造型生動,後來移至元和觀了。從前在靈宮殿裏有一副楹聯,曰:
好大膽敢來見我,
快回頭且莫害人。
自從玄嶽門建成後,道教視玄嶽門為仙界與凡界的分界線,所以又有了官道和神道之分。
從原均州城至玄嶽門25000米,路麵全為方石鋪成,平坦寬闊,被稱為是官道。沿路分布均州城、靜樂宮、迎恩宮、三元宮、周府庵等100多處宮觀廟宇,後來被丹江口水庫淹沒,成為了一片高峽平湖的迷人景象。
拓展閱讀
相傳古代香客朝山進香,不管是文武百官,還是富貴商賈,都要在玄嶽門卸轎下馬,到靈宮殿進香,洗心入靜,虔誠敬神,否則會受到王靈官的懲罰,降臨大災大難。
所以信士香客們到此都不敢胡思亂想、信口雌黃,隻能心虔誌誠地登山敬神。所以在民間就有“進了玄嶽門,性命交給神。出了玄嶽門,還是陽間人。”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