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婆婆跑快了風就大,她跑慢了風就小。所以,武當山一年四季總是不斷刮風,就是因為金童玉女心裏話太多,風婆婆忙著送信兒,永遠也送不完。
拓展閱讀
真武15歲時,已是滿腹經綸,還學得了一身好武藝。可是,如何才能得道成仙,實現自己普度眾生的宏圖大願呢?這讓他很是苦悶。一天,真武一人坐在禦花園裏苦思冥想。這時,花叢中忽然走出一位紫衣道姑,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想要得道成仙,就要避開紅塵世界,你應該越過大海,往東一直走,那邊有一座山,你應該去那裏修行。”說罷,道姑就化作一股清風不見了。原來那道姑是紫氣元君。她見真武一心向道,就化作道姑下凡來點化他。
如出水芙蓉般的複真觀
複真觀又名太子坡,始建於明代。據記載,明永樂十年,即1412年,明成祖朱棣敕建玄帝殿宇、山門和廊廡等29間。明嘉靖三十二年,即1553年又進行了擴建,使複真觀建築群殿宇達到200餘間。後來清代又先後經過了3次修葺,但都因年久失修,損壞嚴重。後來到了近現代,人們又對複真觀進行了全麵修繕,恢複了其本來的曆史麵目。
複真觀坐落在武當山獅子峰的陡坡上,被當今建築學家讚譽為利用陡坡開展建築的經典之作。複真觀背依獅子山,右有天池飛瀑,左接十八盤棧道,遠遠望去就像一朵出水芙蓉。
走進複真觀的山門,就可以看到在古道上沿著山勢起伏的一排70多米長的紅色夾牆,這就是九曲黃河牆。
九曲黃河牆構思布局及用意都十分巧妙,流暢的弧形牆體,似波浪起伏,氣勢非凡。
九曲黃河牆的牆體厚1.5米,高2.5米,牆體渾圓平整,弧線流暢悅目,牆的頂端是綠色琉璃瓦頂,猶如兩條巨龍盤旋飛騰。無論從什麼角度欣賞,都可以給人以美感,更加體現出了皇家建築的氣派和豪華。
關於九曲黃河牆名稱的來曆有多種說法,但大部分人都認為這個名字體現了道教思想。
在道教思想中認為,給道教廟宇布施的道衣、經書、造像、建築、法器、燈燭、鍾磬、齋食和香表的人,都可以得到神靈的佑護,這九種布施被稱為“九種功德”,因此把這個上山祈福必經的牆稱為九曲黃河牆。通過九曲黃河牆後,還有照壁和龍虎殿等建築物,在第二重院落突的高台上就是複真觀大殿。
複真觀大殿又名“祖師殿”,是複真觀神靈區的主體建築,也是整個建築群的重點部位,富麗堂皇的大殿洋溢著威武、莊嚴和肅穆的氛圍,使人頓生虔誠之感。
複真觀大殿始建於明代,後來在清重修。因為清代複真觀的維修是地方官吏和民間信士捐資的,所以雖難以保持原有建築的皇家等級,但卻增加了許多民間建築做法。通過複真觀大殿,可以同時看到明清兩代的建築技術和藝術的遺存。
在複真觀大殿內供奉著真武神像和侍從金童玉女。這一組巨大的塑像為武當山全山最大的彩繪木雕像,曆經數百年依然燦美如新。複真觀的五雲樓,也叫五層樓,是存留下來的武當山最高的木構建築。它是古代勞動人民在不開挖山體的情況下,完全依山勢變化而建的,取得了整體布局和實用性的雙重最佳效果。
五雲樓是用傳統的民族工藝所營造的,牆體、隔間和門窗均為木構,各層內部廳堂房間因地製宜,各有變化。五雲樓最有名之處就是它最頂層的“一柱十二梁”。
一柱十二梁是指在一根主體立柱上,有12根梁枋穿鑿在上,交叉迭擱,計算周密。這一純建築學上的構架,是古代木結構建築的傑作,受到人們的高度讚譽,是複真觀裏的一大奇觀。
在複真觀建築群的最高處,聳立著太子讀書殿。它小巧精致,卻又不失皇家建築的氣魄。
太子讀書殿的建造是為了突出幼年真武苦讀經書的事跡。殿內的布置獨具匠心,有少年真武讀書的壁畫、石案、筆墨和古籍等。在殿內營造的刻苦讀書的氛圍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幼年真武生活學習的認真、信心和恒心。在太子讀書殿內供奉有銅鑄太子讀書像,是武當山唯一求學祈福之地。香客遊人到此,都會仔細觀察太子讀書像的神態,認真領悟太子讀書的專心,使自己對學習有新的啟發和認識。因真武大帝少年時代刻苦讀書、誌願遠大,成為了楷模,人們就在武當山的太子坡修建了一座宮殿,取名為太子讀書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