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結合地勢,汲取古代南方民族的幹欄式建築構架,用台、吊、挑、跌、梭、披、迭等方式,樸實幽致,大方自然,給人以家居頓住的親切感。
我國道家多有傳統的“風水術”,選址注重環境生態,風水經典《宅經》也被收入道家典籍《道藏》。青城山的古建築便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特點。
如建於半山腰的天師洞,背靠混元頂,左傍青龍崗,右臨黑虎塘,前方地勢開闊,遠處有三獅六鳳,符合“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四靈獸式”布局;方位東向略偏北,正對氣口;山有來脈,水有活源,符合“枕山、環水、麵屏”的模式。
營建者又善於以建築小品和自然景物的結合,組織空間,控製視野,形成導遊線,使十分清幽的山穀變成精彩的園林環境空間,把天然景物烘染得很有特色。
天師洞的外山門“五洞天”,更是集中了青城山建築的精華,從山門外到接仙橋,步步引人入勝。
內山門騎建在高高的陡坎上,通過長長的石階貫入依山而立的大片建築群,使兩層建築在立麵上顯現出四級多層的壯觀景象。青城山宮觀建築的基本組成,可概括為神殿、齋堂、客舍、園林四個主要部分。
神殿是道觀的主題建築和中心,以天師洞的三清殿最具代表性。三清殿采用的是重簷歇山式的屋頂,坐西向東,橫列五間,高大闊寬,氣勢恢宏。
天師殿簷前十二級垂帶踏道,兩旁有石欄順護,上刻“天籟嬰靈”群雕,排列有致,與內山門及東齋堂、西客堂形成莊嚴雄偉的四合院。
在四合院中還刻有太極圖及十二生肖圖,象征道生萬物、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齋堂,位居大殿左側,集書畫、聯額、詩詞、雕刻為一體。客舍,處於僻靜處單獨設院,一般居大殿右側,以接待客人。
園林因地製宜,多以幽、奧取勝。它們采取引景、設景、取景等造園手法,既出奇製勝,又與山林融為一體。
如常道觀的西客堂,便是采取上述造園三部曲的典範。它先在入口處用青石雕刻欄杆設計大院小園,兩旁種植公孫桔、山茶花等植物,紅綠相間,苔痕上階,將客人從廟堂引入山林。
客堂前後廳之間,有一小天井,建造者便隨勢堆起石山,種植青城山特有的山海棠、蘭草、隨手香等花草,點綴風景,補殘連缺,再配以若幹楹聯匾額,更增添不少文化氣息,使人流連忘返。
後客廳名為別一洞天,設計為八卦形吊腳樓,既寓舍道意,又巧奪天工;廳房用環形透景花窗,窗外回廊環護,開軒臨四野,縱目望遠山,山水畫卷,盡現眼前,真不愧為“三景”手法之妙用。青城山的亭、閣、橋、廊、牌坊等建築,共有100多座,散布在遊山道上。這些建築,大部分為天然樹枝皮亭,保持著原始樹木的天然形狀和色澤。
它們與周圍山林和諧搭配,使青城山顯得更加古樸幽靜,意味深長。它們立孤峰,屹危岩,跨斷澗,臨清溪,形成意趣不同的各種景點,顯示出青城山古式亭閣的特有魅力。
亭閣的形狀,隨景而異,看似隨手而成,實則頗多考究。有隨山路轉折而成的三角亭怡樂樔,有半倚山崖的方亭泠然亭,有佇立峰頂的八角亭息心亭,有被山路穿過而減柱的臥雲亭,有隨山勢彎曲而成弧形的凝翠橋等。
每座亭閣都取有名稱,配有楹聯。除上述所列舉的亭閣外,青城山較為著名的還有赤誠閣、清虛閣、觀日亭、聖燈亭、壯觀台、攬月廊、四望觀、臥雲亭、飛仙亭、禪師台、金鞭亭、八卦台、摩崖亭、尋仙閣、五龍溝坊和飛泉溝坊等。
青城山的特色,前人有識之士以“幽”字概括,可謂神來之筆,十分貼切、精煉,青城山遂有“青城天下幽”之美稱,與峨眉、劍閣、三峽並列為蜀之山水四絕並兼具雄、奇、秀、幽四大特色於一體。
從自然景觀看,青城山山幽、水幽、林幽。從人文景觀看,青城山亭幽、橋幽、路幽。
香客至此,都會因青城山的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高度和諧統一而驚歎,深為青城山的幽雅景致和道家文化所折服。獨具特色的建築藝術,為青城山以“天下幽”而聞名增添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為後人在景觀建築藝術的借鑒和創造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和啟迪。
拓展閱讀
道士的修行將“得道成仙”作為最終的目標,而這些山被人為賦予了“仙境”的內涵。
我國古代有著豐富的神話傳說,道教認為這些傳說中神仙的住處除了在遙不可及的茫茫大海中、九天雲霄外,就是人跡罕至的名山中的“洞天福地”了。“洞”即“通”,指可以通達上天。“福”指祥瑞,表示在該處修道可以得道成真。而青城山的清幽環境十分符合道教“洞天福地”的要求,因此成為修道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