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第五洞天——青城山2(2 / 3)

除此以外,青城山的高道還有許多,他們的存在都為青城山道教文化的發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拓展閱讀

全真七子是道教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的七位嫡傳弟子。即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和孫不二,因其對全真道的傳播和發展作過貢獻,被尊為北宋真人,並得到元世祖的詔封。其大多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文化,師承王重陽三教合一思想,雖各創一派,但宗教思想和修煉方式大致相似。

以柔克剛的青城道教武術

青城山的道教不僅道派文化源遠流長,而且道教武術在清代和民國時期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在中華武術史上,青城武術,名俠輩出。許多名門大派的睿宿宗師在彌留之際,總是諄諄告誡門人:“南武當,北少林,峨眉弘佛法,探本上青城”。

青城武術,源遠流長。早在上古時代,青城山屬巫文化係列支係。傳說軒轅帝問道青城山時,就曾留下水火神功和風火神功。青城山出現道教文化後,青城武術又屬仙道文化係列分支。青城武術真正可以考證據說是從張道陵開始的。

據傳說早在143年,109歲的張道陵來到青城山,憑精深的雌雄劍術,劈三島石,開擲筆槽。與八大鬼帥進行了大小數十戰,將八部鬼帥和六部魔王打得落花流水,使古巫文化為主的地方勢力拜服在道教門下,並開創了道教“二十四治”,同時為青城山的道教武術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青城武術曆來都是中華武術的大門派,它最輝煌的時代就是清代。在清代短短300多年時間裏,青城派門人中出了一個武榜眼和111個武舉人,書寫了青城派最巔峰的時代。這些武術高道各有神通,其中青城山汶川黃龍觀道長張永平就非常有名。

張永平在出家前為清軍參將,據傳他有陸地神行術,一日步行成都至汶川可來回數次。他不僅武藝高強,還有諸多弟子。其中,其弟子劉元尚精通醫術,丹功深厚,常入定數日,傳有隔空點穴治病術。還有著名的“巴蜀真人”朱智涵,他原屬於青城一脈,後入江油傳道。他是鶴鳴山張至益大師的師弟,其“少林童子功”也係青城丹功舒筋術的一小部分,而其“排打功”也係“青城六合氣功”。還有歡喜道人李傑,他是青城武術名家中頗具傳奇性的一位。

我國武術門派雖然很多,但始終離不開道佛兩教的深刻影響。青城武術原出道家、修煉家,重體道養生,長生久視,修為武德,所以特別看重內功、氣功和精神修煉。

修煉為青城一派道教武功者,皆重無為,重陰柔,重以柔克剛,並非講先發製人。青城武術,或曰道家武術,至八卦太極而爐火純青。太極拳抱天地乾坤於一無,至柔之極,而發力至猛之極,可謂無堅不摧。因此,有人說我國武術與我國道教源流一樣,其根也在青城,其衍化發展最早也在青城。

青城派武術與道家修煉的“外活四體,內活經絡,修命強身”的“動功”有關,而且吸收了佛門及各派武術的精華,形成海內外公認的門派,與少林、武當、峨嵋諸派相互促進,並駕齊驅。

青城派武術中,最富特色的是青城劍術。相傳是在張道陵天師所傳的“雌雄劍”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後來,被武林譽為四大劍派之一。到了近代,青城山還流傳有七星劍、十三劍、二十劍等。歡喜道人李傑的“陰把八方劍”,善用反作用力,巧製對手。此外還有鐵牛耕地、古樹盤根等套路。

青城武術除劍派之外,還有青龍力、乾坤圈、鐵鞭等武器。後來在20世紀30年代,青城長生宮住持張至清,人稱“二十四俠”之一,用鐵鏈運用自如,威力驚人,自稱為“鐵鞭”。

青城拳術有劍拳之稱,其中以青城洪拳較為著名。青城雪佛庵,是青城洪拳的祖庭。青城武術中有自然門一派,又稱“神功”“神燈”“神拳”,屬於帶動自發動性質的技擊術。口訣有“動靜無窮,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

青城派輕功,也稱青城龍蹻飛騰術,為仙人寧封所創。相傳黃帝戰蚩尤不勝,來至青城,拜寧封為師,得龍蹻飛騰之術,最終戰勝了蚩尤。迢迢5000多年,經過多少代青城武術愛好者的努力,青城武術終於成為了中華武術中的佼佼者。

拓展閱讀

老子《道德經》千百年來一直是道家武術修煉者研究的秘籍之一,青城武術也不例外,道家講上善若水。青城武術在五行中屬水,又稱“水拳”,水無所不在,無孔不入,極柔弱,但又極堅硬。有如滔滔江河,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不是人力可以抵擋,故青城玄門太極講“極柔軟後極堅鋼”。

與環境相融的道教建築風格

青城山以道教宮觀居多。這些建築大都順應自然,在環境清幽和地勢險絕處建造,而且布局靈活,不強求嚴格貫穿的中軸線。它們講究在隱、藏、幽、奇上用功夫,融入自然,與周圍的大自然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