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魚類中華鱘
中華鱘又稱鰉魚,體長可達5米,體重500多千克,為世界27種鱘屬魚類之首。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麵,有伸縮性,並能伸成筒狀,體被覆5行縱行排列骨板,背麵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每行有棘狀突起。
中華鱘具有的一係列原始特征,表現出它們既是介於軟骨魚類(鯊魚等)與硬骨魚類之間的類群,又是硬骨魚類中較原始的類群,但現代的中華鱘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減退,中軸為未骨化的彈性脊索,無椎體,隨顱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
尾鰭為歪尾型,偶鰭具寬闊基部,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
中華鱘食性非常狹窄,屬肉食性魚類。在江中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動遲緩的底棲動物為食,在海洋主要以魚類為食,甲殼類次之,軟體動物較少。河口區的中華鱘幼魚主食底棲魚類蛇鯤屬和蛹屬及蝦和蜆類等。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是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和“長江魚王”。
遠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中華鱘就被稱為王鮪魚。
中華鱘屬海棲洄遊性大型魚類,每年9月至11月間,由海口溯長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帶進行繁殖。孵出的幼仔在江中生長一段時間後,再回到長江口育肥。
每年秋季,當中華鱘溯江生殖洄遊時,在各江段都可捕到很多的中華鱘,故有“長江魚王”之稱。
中華鱘產卵量很大,一條母鱘一次可產百萬粒魚子,隻是成活率不高,最後成魚的仍為少數。因為長江水流較急,在動蕩的水浪中進行受精,自然受精不完全,這就淘汰了一批魚卵。受精卵在孵化過程中,或遇上食肉魚類和其他敵害,又要損失一大批。孵成了小魚,還會有一定的損失。如此一來,下的魚子雖多,能長大成魚而傳宗接代的魚卻不多。
因中華鱘特別名貴,外國人也希望將它移居自己的江河內繁衍後代,但中華鱘總是戀著自己的故鄉,即使有些被移居海外,也要千裏尋根,洄遊到故鄉的江河裏生兒育女。
在洄遊途中,它們表現出了驚人的耐饑、耐勞、識途和辨別方向的能力,所以人們給它冠以閃光的“中華”兩字。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中華鱘在分類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等方麵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難以估量的生態、社會及經濟價值。
據統計,長江上遊每年可產中華鱘兩三萬千克。但近年來捕撈過多,加之繁殖率低、成熟期長,其種群數量已日趨減少。為使中華鱘免遭滅頂之災,有關部門已把中華鱘列為保護對象。
在江蘇東台市,我國專門設立了東台中華鱘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麵積100多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區14平方千米,岸灘養殖基地約0.47平方千米,保護地約110平方千米萬公頃。